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20802
沈阳财政“惠”出振兴新图景 知客宣讲接地气 党的恩情入人心 重庆:八项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壮美广西著华章 别让爱心驿站成摆设 引得“活水”促振兴 图片新闻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沈阳财政“惠”出振兴新图景
· 知客宣讲接地气 党的恩情入人心
· 重庆:八项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壮美广西著华章
· 别让爱心驿站成摆设
· 引得“活水”促振兴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引得“活水”促振兴

——工行山东济宁分行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侧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

  “圣人之治于世,其枢在水”。从古至今,“水”不仅是农业生产基础,更关系着经济发展命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沐浴政策“好雨”,蓬勃发展。然而,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信用等级偏低、缺乏担保机制等问题,不少农业企业仍面临着融资难、费率高、流程长的“水源”之困。

  放眼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大蒜产业、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兖州区粮油加工产业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的特色农业产业可谓方兴未艾。如何以金融活水润泽产业沃土,成为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思考的题目。

  对此,中国工商银行济宁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吕洪海的一番表态颇显担当:“助力乡村振兴既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央金融企业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工行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我行认真贯彻落实总、省行战略部署及工作要求,通过下沉服务重心、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投放力度等方式,初步实现了服务乡村振兴与银行转型发展有机结合,为打造乡村产业振兴‘齐鲁样板’持续贡献工行力量。”

  

  高位推动,深化“银政农”协同合作

  2021年全年涉农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度增长13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7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4个百分点;截至今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74.77亿元,较年初增长30.71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这是近期工行济宁分行交出的金融支农答卷。

  并非传统的“农字号”金融机构,工行济宁分行持续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因何在?

  “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空间。”副行长王凯表示,济宁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全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尤其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地方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

  2021年以来,工行济宁分行高位推动、全面发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并挂牌乡村振兴办公室与普惠金融事业部合署办公,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和落实金融支农工作;同时,组建柔性协同服务团队,以横向联动加深纵向营销,通过建立团队工作群、成员下沉县域支行等方式,及时传达最新政策,赋能基层网点。

  当年年底,该行与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银政农”三方合作,加强政策协商、信息共享,共同建设支农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

  “作为济宁金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工行济宁分行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为助推济宁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济宁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董宏表示。

  

  精准“浇灌”,加强普惠型产品投放

  “像食用菌生产是半年忙、半年闲,每年下半年采购原料、备产春节消费旺季的时候对现金流考验最大。”邹城市恒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博介绍,2016年创业至今,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常存在,“扩建厂房、搞菌种研发,也都需要投钱”。

  李晓博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与工业相比,周期性更强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正因如此,及时获得金融活水“浇灌”,是涉农企业避免“一岁一枯荣”的关键。

  然而,涉农企业融资尚面临难题。“大部分农业项目土地是流转来的,没办法确权办证,由于缺少抵押物,不少银行不愿意放款。”金乡县朝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大蒜制品出口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李帅对贷款难深有感触,“如果走担保途径,又要动用法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十分麻烦。”

  此外,繁琐的申贷流程也耗费着经营者的精力。“我个子不算矮吧,记得在某家银行跑贷款时提交的材料快赶上我人高了。”李晓博表示,与其进行业务接洽的金融机构不少,但真正办成的不多,“有时流程走了一个月,回头一看还是原地踏步。”

  针对涉农企业经营风险大、信贷资源短缺、缺少抵押物和担保等痛点,工行济宁分行创新服务路径,大力推广“科创人才贷”“科创普惠贷”“跨境贷”“税务贷”等一系列普惠型信贷产品,许多涉农企业可以凭借其吸纳的高层次人才、纳税记录等获得授信,还可在线申请、快捷签约,高效解决了涉农企业融资难题。

  “没用任何抵押,从申请到放款用了不到10个工作日。”李晓博介绍,她在该行贷款340万元,年利率4.35%,有了资金支持,企业克服大众菌品市场饱和影响,正向产业链上游菌种研发拓展;朝源食品公司则以同样的利率贷款400万元,建成的加工厂带动农户500余人,通过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方式构建起农企利益联合机制。

  观滴水而知沧海。工行济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何潞表示,目前市分行已拟定了《乡村振兴竞争力提升专项活动方案》,将以更加完善的绩效激励举措,大力推广普惠型信贷产品,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注入绵绵不断的“源头活水”。

  

  紧扣职责,落实“撮合性”平台建设

  冠以“工商”二字,中国工商银行服务农业农村的优势何在?实际上,近期如火如荼的“兴农撮合”活动已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该活动系中国工商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通过“平台+撮合+金融”模式,涵盖产品项目展示推广、供需撮合(含招商引资、产销对接等)活动、金融服务支持等多种综合服务。

  立足“撮合性”这一最大特色,工行各基层支行、网点正在成为探索开展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中坚力量。在济宁,该行统筹7个区县设立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同时筹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服务网络,以最大力度下沉县域、乡村,推广“兴农通”APP、“兴农撮合”服务平台效果初显。

  “我们在APP上发布产品信息,就可以与国内外的企业搭建联系,增加订单。”金乡县朝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帅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打开“兴农通”页面,除了传统的线上金融服务功能,通过数字村务栏目办政务、评乡风、领补贴,通过撮合对接栏目找订单、找客户、找项目,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功能事项集约聚合、一应俱全。

  利生集团也是“兴农撮合”活动的受益者之一。正值夏粮收购季,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工行办理贷款2800万元,不到5个工作日就完成审批。公司财务负责人胥健介绍,粮食加工企业使用资金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快捷办理贷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助力公司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利生集团以每斤高出1-2分钱的价格收购农户小麦,在稳步面粉生产主业的同时,进一步向速冻面食加工等高附加值业务拓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工行济宁分行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地方政府和上级行的工作部署,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持续减费让利,以城乡联动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何潞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