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广告 日期:20220723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004版: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7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转型升级 破解三大课题——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杜兴华 高明博 肖力伟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农机农艺融合,助力烟叶高质量发展。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金灿灿的烟叶,映照着烟农丰收的喜悦。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虫治虫”在陕西烟区全面推广。

  

  

  陕西持续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本版文字由杜兴华 高明博 肖力伟撰写,图片由李俊欣提供

  

  “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越来越成为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三大发展课题。今年以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烟草工作会和烟叶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进、严”工作总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推进烟叶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强基础、快转型、促融合、保增收”为重点,全力破解这三大发展课题,全省烟叶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着力稳固烟叶基础,加强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利用,全力破解“在哪种烟”,把牢高质量发展“定星盘”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做实基本烟田永久保护。稳固烟叶基础,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协同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烟田作为烟叶生产的核心要素,是保障产业发展安全的基础。能否稳得住、用得好烟田这一烟叶生产资源,事关陕西烟叶高质量发展全局。

  面对当前烟区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种烟土地向高海拔和边坡地转移的严峻形势,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精心研判、科学部署,主动适应全国烟叶发展主要矛盾从“控规模”转向“稳产业”的深刻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把稳烟田作为稳固烟叶基础的核心抓手,按照“年初实施、年底见效”的目标要求,全力推动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制度建设和落地实施,联合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基本烟田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基本烟田永久保护 着力解决“在哪种烟”问题的指导意见》。各产区公司市、县同步推进,联合相关部门构建保护机制,落实保护政策,覆盖省、市、县三级保护机制全面形成,全省10个重点县全部将烤烟产业纳入当地“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取得实质进展。现已全面完成全省60万亩基本烟田划定和建档立卡,划定核心烟区48万亩、重点烟区12万亩,为“十四五”陕西烟叶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商洛市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联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划定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区域范围,建立了以镇政府为主体,村委会为第一责任人的基本烟田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基本烟田卫星图斑绘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市19万亩基本烟田建档立卡和上图入库,为常态化开展基本烟田动态监测、退补平衡提供了科学支撑。

  加快基本烟田土地流转,持续调优种植布局。陕西烟叶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和渭北台塬,面临着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偏低,劳动强度大,土地和用工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等系列问题。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同步推进基本烟田保护与种植布局优化,大力推广“政府主导、镇村主体、烟草扶持”模式,全面启动核心烟区、核心烟田土地集中流转工作。按照“稳中调、调中优”的原则,围绕“千亩示范村”和烟区产业综合体布局,加快推动种烟县、镇、村种植布局优化。截至目前,在核心烟区集中流转优质烟田4万亩以上,流转周期普遍在6年以上,最长达20年,占今年全省种植计划的16%。全省形成重点县10个,万担镇23个,千亩村56个,产能占比分别达到87.9%,51.2%和31%,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比例超过60%,区域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在哪种烟”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袁莉本是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干溪沟村一名在外创业的青年,2021年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果木林场,带着多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和管理经验,返回干溪沟村创办烤烟种植农场,一次性流转102亩土地种植烤烟。“烤烟属于计划种植,收购价格逐年稳定提升,种植保险也很健全,收益能够有所保障。其实几年前,我就有回家种植烤烟的想法,但面对土地分散、土地难流转的困境,想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难上加难。现在政策好了,村委会集中流转土地,合同期限也足够长,田块集中连片,可以放心大胆加大投入!看今年的烟叶生产形势,明年计划再流转100亩土地,我要把烤烟种植作为二次创业来对待。”袁莉兴奋地说。通过基本烟田土地流转,真正实现了烟区土地“流出活力、转出效益”。

  积极落实“烟粮”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烟草力量。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坚决落实中央三农工作部署,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牢固树立“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轮作”的发展思想,持续探索“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增收模式。

  今年,全省基本形成渭北烟区“烤烟-玉米”轮作,陕南烟区“烤烟-油料、薯类作物”“烤烟-水稻”轮作,积极试点推广“烤烟-大豆”宽窄行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其中,安康产区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制定《安康市2022年烟豆带状复合种植试点方案》《烟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在11个千亩示范村探索开展1500亩的烟豆带状复合种植试点,预计每亩试种烟田可增加收入500元左右,助力烟田产出“金叶”、再结“金豆”,不断提升基本烟田土地产出效率和烟农收益,推动“烟粮”协调发展,切实将烟叶产业发展深度融入重农抓粮大格局。

  

  深刻把握三农发展形势,加快培育种植主体队伍,全力破解“谁来种烟”,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种植主体作为烟叶生产基本要素,是烟叶产业稳定和发展的主力军。2013年至今,受多重因素影响,陕西省烟农由2.4万户锐减至不足1万户,烟农老龄化、青年烟农数量不足、管理经营能力弱和技能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日益凸显。下阶段“谁来种烟”成为陕西烟草面临的棘手问题,加快培育烟叶种植主体已然迫在眉睫。

  “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今年初,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组织召开“谁来种烟”专题研讨会,通过深入走访座谈、实地调查研究,针对目前种植主体发展现状和需求,确定“因地制宜、效益驱动、差异培育、主体多元”的培育原则,提出了“扶持引导中小户,稳定提升核心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培育新型种植主体”的培育思路,配套出台《关于加快培育烟叶种植主体 着力解决“谁来种烟”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13条具体培育措施,对不同类型种植主体实施差异施策、精准服务,确保规模、政策、服务和质量效益的最优配置。今年全省落实各类种植主体8415户,烟农队伍整体稳定,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种植规模25-50亩的核心户2991户,产能占比达到38.6%,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主体1001户,产能占比达到28.6%,两类种植主体已成为全省烟叶生产主力军。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合作社等新型种植主体57个,促进了烟农与现代烟叶生产经营种植主体有机衔接、有效互补,推动陕西烟叶种植主体培育正在迈向“基础稳固、结构合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朱章斌是安康旬阳市金寨镇谭家院社区六组的村民,201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开大车、搞建筑、做零工……常年奔波在外,收入不固定,家庭也无法照顾,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下外债,生活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了解到近几年村里有乡亲通过种植烤烟盖上了小楼、开上小车后,2018年他返乡种烟,当年种植烤烟40亩,收入达10万元。在连续3年尝到烤烟种植政策、效益“甜头”后,去年主动申请创办烤烟家庭农场。“给你悄悄透个底,去年我的家庭农场总共卖了46.8万元,除去成本、人工费用净赚20多万元。感谢你们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指导,明年我还想继续扩大农场规模,你们可得多支持呀。”朱章斌说。

  据了解,今年安康旬阳全市培育家庭农场168个,比上年新增111个,家庭农场烟叶种植面积达到30%以上,家庭农场已然成为当地烟叶生产的中坚力量。

  

  注重创新驱动融合,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全力破解“怎么种烟”,嵌牢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近年来,受土地、用工、物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烟叶种植成本逐年攀升,虽然烟叶价格稳步提升,但受制于传统烟叶生产方式,种烟比较效益仍不断下滑,严重影响了烟农种植积极性。加之烟叶种植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种、年纪大的农民种不了等矛盾日益突出,烟农流失问题愈发凸显。调动烟农种烟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种烟效益、降低劳动强度。破解烟叶高质量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面对新阶段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和补贴“黄线”挤压、资源环境“红灯”约束,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2022年全省烟叶工作会上,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转变烟叶生产方式”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关于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 着力解决“怎么种烟”问题的指导意见》,将烟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绿色化、数字化作为转型目标,围绕“五化”配套14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服务方式现代化水平,促进烟叶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切实降低烟农种烟强度,实现烟农“自愿种烟、轻松种烟、体面种烟”。

  今年,陕西省将全力突破机械化作业作为重中之重,立项农机农艺融合揭榜挂帅科研项目1项,建成行业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区3个,集中示范和辐射带动面积超过6万亩;全省在机械整地、起垄、覆膜、移栽等环节作业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烟叶成熟采摘机研发已进入验证测试阶段。全省6个产区结合各自实际,分区域、分地形开展烟田田间作业机械选型现场会,各环节机械展示“遍地生花”,其中宝鸡、延安、咸阳机械起垄比例100%,机械化覆膜提升迅速,占比达到90%以上;宝鸡、咸阳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机械化移栽试验示范,通过对比评测不同机具使用效果,明确不同区域移栽方式和匹配农机具,率先在全省烟叶机械化作业方面取得突破,受到当地政府烟农的普遍青睐。今年全省烟叶移栽效率大幅提升,移栽结束较常年提前1周,亩均移栽用工减少0.7个左右。

  近年来,陕西烟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牢固树立“以烟农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思想,把提高种烟效益,增加烟农收入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强化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展烟叶领域科研攻关项目74项,申报发明专利4项,开展QC课题57项,以创新驱动烟叶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普惠农力度,建成“金叶科技小院”18个。

  商洛市成立“刘国顺大师工作室”、安康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工作室”、汉中成立“秦巴烟韵烟叶创新工作室”、宝鸡成立“刘伟工作室”、延安成立“任杰圣地金叶创新工作室”、咸阳成立“马栏烟叶创新工作室”,通过行业知名专家驻点、项目载体、师带徒等形式,培育了一批青年创新人员,全省烟叶领域创新力得到明显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正在为陕西烟叶赋能,也将助力“十四五”陕西烟叶健康稳定发展。

  陕西烟叶经过高峰发展,也有过低谷寒冬,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次都取得了新进展。下一步,陕西烟叶将持续打牢“稳”的基础,培育“进”的动能,坚持“严”的基调,主动服从服务三农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好基本烟田与基本农田、烟叶产业与粮经作物、烟农增收与乡村振兴“三方面关系”,积极履行好行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主动服从服务于行业发展全局,持续稳固烟叶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努力实现陕西烟叶“质的提升、量的回升”,迈上“供需协调平衡、供给优质高效、产业融合发展”的烟叶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