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0后的曾俊源从台湾南投来到大陆,在福建和云南以项目合作方式参与大陆多个青年创业基地的发展。2020年起自己创业,“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一直是乙方,疫情之后变成甲方”。曾俊源笑道。
谈起做杨梅酥的初衷,曾俊源表示,在大陆他交到许多朋友,每到杨梅成熟时期,总会收到各式品种的杨梅。“有一个月我收到40多篮杨梅,根本吃不完。”鲜杨梅水分充足,储存成了一个难题。曾俊源灵机一动,就把杨梅熬成果酱回赠朋友。
“能不能把浙江的杨梅也制作成像台湾那样的凤梨酥呢?”朋友的想法一经提出,他便尝试将杨梅用凤梨酥的制作工艺创制“两岸融合”新茶点——杨梅酥。制配方、调比例、反复测试口味、请米其林二星烘焙师制作酥皮……一切准备就绪,2020年10月,曾俊源在宁波慈溪开设自己的第一家杨梅酥门店,第一年产值便超200万元。此后,曾俊源在金华兰溪、台州仙居陆续开设门店。
聊起创业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曾俊源娓娓道来。第一批杨梅酥上市后销售一空,得知仙居的高山杨梅是当年的最后一批,他急忙赶去,夜里11点多还在海拔1000米的山上收购杨梅,议价、搬运、装车,忙至凌晨。“第一次感受到做农业的辛苦。”曾俊源说。
三家店铺都采用众筹方式,从第一年缺少资金到之后越来越多人看好他而投资入股。“我的股东里只有一位是台湾人,其余都是在大陆认识的朋友。大家从1万、2万开始,之后有朋友出资10万元入股,慢慢把店铺做起来。”大陆朋友的信任和帮助让曾俊源的“追梦”之路更加平坦。
杨梅酥的加工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在熬制酱料时由于坚持不使用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古法工艺,选果时需要把运输受损的果子挑除,起初损耗率居高不下,大费周章才能控制成本。酥皮也在经历市场反馈后不断调整,台湾气候温暖,一般冬季气温也有10-20摄氏度,而大陆有些地方12月就开始下雪,酥皮在低温运输过程中变硬则会大大影响口感。“2020年冬天,我们花了2周时间尝试了5次,最终调整出全新的酥皮配方。现在每年4月,我们使用正常的酥皮配方,11月再调整成适合冬季的酥皮配方。”曾俊源说。
每个地方都有一种味道,一份记忆。人们去台湾时会想到凤梨酥,去云南时会想到鲜花饼,而浙江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标伴手礼。曾俊源的梦想,正是将杨梅酥打造成属于浙江的特色名片。“台湾凤梨酥的天花板,每颗16元,一年可以卖出3000万颗。浙江的人口数、面积刚好都是台湾的3倍,一年卖出1亿颗杨梅酥,是我的第一个小目标。”曾俊源说,“做杨梅酥,既可以帮助梅农消耗卖相不好的杨梅,又可以增加新的工作机会,更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产业模式,解决问题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浙江的疫情令曾俊源倍感压力。“包括农交会在内的推广活动陆续取消了近20场,对门店的销售打击很大。三家门店的3万颗杨梅酥库存也分批全部捐赠给当地防疫人员和受困群众。”
今年春节前回台湾探亲时,曾俊源与父母商量后抵押了台湾的房产,带着资金回到浙江继续投入门店运营。7月底在宁波奉化,他的第四家门店,也是第一家集台湾小吃为一体的复合店准备开张营业。“我们一直在开发新的产品,杨梅年糕、蛋卷、面条,类似的产品未来都会陆续推出市场。”曾俊源说。
“在台湾,无论梅子、草莓,或是柑橘,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台湾过去20年来积累的产业形态。但大陆单一性的农产品较多,文旅与产业结合的做法相对少,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机会,值得我拼拼看!”曾俊源对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而言,也许唯有将大陆与台湾两者融合,才能做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而这种融合恰恰是在陆台湾青年最大的优势所在。曾俊源说,出生成长于台湾,我深深了解台湾的文化;而大陆作为“第二故乡”,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正参与、见证着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