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郁郁葱葱的山涧之中,一栋栋蓝色和粉红色的厂房异常显眼,那是坐落于乐群村的生猪育肥场。
“以前乐群村是出了名的‘懒汉一窝摞,专等低保打酒喝。家家户户泥巴路,楼上苞谷扬尘多。’现在这里有蔬菜、辣椒、食用菌、中药材(枳壳套种艾草)等特色种植产业6000余亩,年出栏3000头、6000头育肥猪场各一个,年出栏4万头的育肥猪场建设项目预计近期完工并投入使用……”提到村里的转变,乐群村党支部书记胡吉华喜笑颜开。
近年来,乐群村探索出一条符合乐群特色的“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第三方投资+建档立卡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通过育肥猪的养殖及加工,食用菌、中药材的种植及加工,果蔬种植及加工等多种方式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据了解,过去乐群村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吃饭农业”种植为主,没有产业项目。村民要想就业,就得外出务工,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发展也失去了创新活力。
乐群村“两委”在上级的支持下,用5年时间形成支部推动夯基础、产业撬动强实体、龙头带动闯市场、利益驱动助增收、村社互动增干劲的“五动”模式,实现了产业项目与村级发展的全方位连接,为村民提供了回乡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
“以前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来回成本高不说,工作还不稳定,有时候挣的钱还不够车费。现在在村里生猪育肥场上班一个月就有4500元的工资,还有土地流转分红、项目分红,生活很有保障,每次村里组织商量发展项目我都积极参与。”村民代和贤表示。
除了村合作社提供的就业岗位之外,很多有能力、有技术、有资金的村民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回家开展种植养殖产业,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村民代顺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昔日的打工户,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饲养着200头生猪,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而村民代顺能,种植了50亩的蔬菜、20亩的猕猴桃,年收入能到达40万元左右……村里的种养大户越来越多,成为乐群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随着村里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我们项目分红的群体也从托底重点群体转向惠及全部群众。”乐群村村干部刘永红表示。
在脱贫攻坚工作期间,为了保障建档立卡户收入达标,乐群村按照“以短养长、种养结合”和“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第三方投资+建档立卡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蔬菜、生猪等种养产业,建档立卡户以土地和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由合作社统一集中种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障建档立卡户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劳务就业收入、入股分红“两收入、一分红”。
现在,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乐群村立足工作实际提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第三方投资+农户”的发展模式,第三方投资由合作社分三年之内将股份全部收回,由合作社全部控股,资产归村级合作社所有。
村级合作社每年提出纯利的10%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10%作为扶贫返贫基金用于防止返贫之用,20%用于全体村民保底分红,1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20%作为合作社发展风险基金,30%用于合作社自身发展建设,将村级发展项目惠及全体村民。
伴随着“轰隆”的施工声,经过乐群村的纳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乐群村“两委”又谋划了新的发展路子。
胡吉华介绍,接下来他们想依托土地资源和高速公路的便利条件,围绕“一个园、三基地、六个厂和一中心”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目标,将乐群村打造成种植、养殖、加工、贮存、保鲜和物流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园。
乐群村的发展变化只是六枝特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六枝特区18个乡(镇、街道)立足本地资源,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增加农业发展新动能、开创农村繁荣新境界、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为乡村振兴书写崭新的篇章。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额达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从2020年38个上升到109个,增长速度达186.8%,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最高达1500万元,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