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20712
标准一小步 发展迈大步 图片新闻 什么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通知》 层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 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圈点皆厚重 呈现均亮眼 标题新闻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标准一小步 发展迈大步
·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
·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通知》
· 层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 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圈点皆厚重 呈现均亮眼
· 标题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什么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四川考察时走进三苏祠,了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生平和家训家风。他强调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优良的家风离不开严格的家教。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重家风家教,此前就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此次考察三苏祠,更是用两个“最”再次强调了家风家教的重要意义。“最宝贵的财富”“最好的遗产”,这一判断既源于对中华文明的深刻体悟,又是出于耳濡目染的切身体会,更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一家一户的家风家训,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颜氏家训》的道德传家,到“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再到“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融入家训、家风和家教的世代相传。

  在这方面,三苏父子可谓代表。苏洵虽官位不高,但他留给两个儿子“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已成为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苏轼和苏辙出仕后均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苏轼,即使屡遭贬斥,依然不忘造福一方百姓。千百年来,人们纪念三苏、仰慕三苏,不仅因为“苏氏文章擅天下”的文学成就,更是因其人格魅力和醇厚家风。

  对良好家风的滋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有体会。2001年,在父亲习仲勋88岁大寿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工作缺席父亲的寿宴,于是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信中写道:“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这样的好家风”是什么?从几件事上可以略见一二。习仲勋认为,作为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曾经有一次,售货员出于对习仲勋的敬重之心,专门挑了大个苹果给他的孩子们,他硬是给退了回去。1978年,习仲勋初到广东工作,当年就冒着酷暑一连跑了23个县。这种言传身教的好家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到地方任职后,在河北正定,跑遍了全县所有村;在福建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在浙江,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无论在福建、浙江,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家风家教的重视也已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中。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需要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促进文明乡风。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中,家庭和家族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宗族祠堂等独特文化符号也发挥着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通过家训家风传承的优秀农耕文化精髓,是今天建设乡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家风促乡风,既要发挥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的力量,挖掘传承乡村优良家风,也要通过积分制等有效举措,激发农民培育好家风的内生动力。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数千年来,良好家风的传承构筑起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征程上,也依然是我们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精神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