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进海的抗旱VLOG
人物
于进海 文登泽头镇千千家庭农场农场主
焦点
春旱
坐标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头镇北庄村
时间
2022年5月25日
采访
王海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房宁
我叫于进海,今年49岁,1998年开始规模化种粮。自己种的地,从一开始的上百亩到现在有4000多亩。我还“全托管”着8000多亩、“半托管”着2.5万亩。
去年秋天,我种了3686亩小麦。眼下,小麦正值灌浆期,离收获期还有20来天。现在看,小麦长势还可以,如果后期没有大的不利天气,亩产量上1000斤没有问题。
这一季小麦生产真是不容易,秋涝春旱。去年秋收秋播,地涝,机器进不去,又得拖车,又得晾墒。往年10月15号前后就收完、种完了,去年秋天一气儿折腾到11月26号。为了减轻晚播的影响,从秋到春,区里、省里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一直在指导、培训。技术措施到位,加上冬天冷得晚,小麦带绿越冬,开春后长得还可以。
今年春天旱得厉害,小麦最需用水的时候没有雨,我有时候一天能看十来回天气预报。4月份,咱们威海的平均降水量只有2.9毫米,而去年有50-60毫米。5月份,就今天下了一场小雨,但这点儿雨对灌浆期的小麦来说,解决不了问题。
老天爷不下雨,咱不能干等。前年春旱,我有600亩小麦,想方设法找水浇水,最后平均亩产有1000斤。我算了算,刨去3万多块钱的浇地费用,多产的粮食纯利有30多万元。对普通农户来说,可能一看浇地接管子得接1000多米,费事又不划算,就放弃了。但咱是大户,放不起。而且咱尝到过浇地的“甜头”,除非是一点儿水都找不到,但凡有可能浇上的,咱都不能放弃。
这段时间,政府一直在组织抗旱,而且这两年也在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等项目,把路和水都送到了地边。靠近河边的地,建扬水站,电闸一卡,水就流进来了;不靠河的地,修平塘,咱自己抽水,也能浇上。
种这些年粮,我对比过,尽管咱这里是丘陵地带,但只要天气好、水肥配合好,我经管的地,最高平均亩产能打1500斤小麦、1500斤玉米!所以,把地改好是根本,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地力强起来,粮食生产还有很大潜力。
接下来的20天,我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农机准备。往年外地机手跨区作业来得多,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麦收后的耕种上。今年,我们预判疫情影响,得把自己的力量组织好,该换的零件全部更换,消耗大的零件备足。已经备了5万多块钱的货了,往年也就是备万把块钱的,要是关键时候误了生产,造成的损失就不是5万块钱的事儿了。
抢农时就是抢收成、抢效益。小麦收了,得抓紧种玉米。除了这4000亩麦后玉米,我前段时间已经种了几百亩春玉米,都是整理的撂荒地。还计划安排1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买了一台复合种植播种机,配了北斗导航系统,得多琢磨,把这一块种好。
泽头镇的农民常说一句话:于进海挣不着钱,谁也挣不着。一来,我种地花心思、下功夫,科学种田;二来,我种地确实挣到了钱。把粮种好,还要经营好,我有个想法,得建烘干设施,不仅解决自己种的、托管的粮食烘干问题,还要辐射周边县市的大户;把粮食加工也做起来,让优质粮食的效益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