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20521
安徽:开启“两强一增”行动 四川广汉晚播小麦实收测产 亩产突破600公斤 图片新闻 “换柳”到“还柳”,凸显民意之重 农业社会化服务:“谁来种地”的时代答案 锻造“金刚钻” 干好“瓷器活” 我国三处遗产地被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要闻简报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安徽:开启“两强一增”行动
· 四川广汉晚播小麦实收测产 亩产突破600公斤
· 图片新闻
· “换柳”到“还柳”,凸显民意之重
· 农业社会化服务:“谁来种地”的时代答案
· 锻造“金刚钻” 干好“瓷器活”
· 我国三处遗产地被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要闻简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5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换柳”到“还柳”,凸显民意之重

孟德才

  近期,浙江杭州西湖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有关部门移走7棵沿湖病柳,在原地加种月季花,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争议。面对舆情,当地迅速吸取各方意见,已在原路段完成柳树补植。

  “西湖换柳”为何引发舆论风波?一方面在于西湖与柳树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联结。自古以来,柳树就是西湖之美必不可少的文化“标配”。移走了关键区域的柳树,难免让人感觉少了点“文化味”,心生惋惜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景区管理部门在移走柳树过程中,并未及时向公众说明原因,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尽管初衷不坏,但方式不够柔软细腻,最终影响了西湖风貌,伤害了公众感情。

  历史文化景观是大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公众特定的文化想象和情感寄托。西湖从“换柳”到“还柳”,也为其他地方开展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工作提了个醒。只有科学决策、公开透明,多一些“问计于民”,少一些“一厢情愿”,才能真正守护好文化的根脉、历史的馈赠。

  (投稿邮箱:nmrbweiping@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