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20516
绿色发展成海南乡村振兴底色 浙江:“浙农险直通车”发车 浇好“灌浆”水 确保麦丰收 以育秧推进水稻机械化 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会举办 图片新闻 土地确权:承包地有了“身份证”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绿色发展成海南乡村振兴底色
· 浙江:“浙农险直通车”发车
· 浇好“灌浆”水 确保麦丰收
· 以育秧推进水稻机械化
· 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会举办
· 图片新闻
· 土地确权:承包地有了“身份证”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5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色发展成海南乡村振兴底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

  亲近自然、品有机茶、享长桌宴、住黎家民宿,每逢节假日,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黎乡苗寨就成为游客到海南深度游的新选择。

  近日,记者跟随“‘不负总书记嘱托’看今日海南乡村振兴”中央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探访两地践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让绿色真正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底色。

  

  产业生态化让有机茶成为农民致富“金叶子”

  白沙山川美,四季茶飘香。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保护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生态,白沙春茶上市早,茶园环境宜人。当地立足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利用陨石坑这一独特地理特征,发展特色有机茶产业,依托“茶产业”、围绕“茶文化”做文章,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如今,陨石坑内郁郁葱葱,低缓山坡上茶树密布,排列成行,绿意盎然。茶农廖红云每天能采摘鲜叶10多斤,每月收入4000余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廖红云说:“茶园管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部人工除草,好生态,才有好茶叶。”

  “我们的茶树是‘吃海鲜’长大的,口感好,品质高。”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适介绍,按照县里抓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公司一直坚持有机种植,通过在茶垄间挖沟埋放鱼虾等海鲜发酵物,以及羊粪、豆粕、花生饼等腐熟有机肥,为茶树补充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目前,公司生产的“陨坑茶”已通过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有机以及国际雨林联盟认证,未来将继续努力打造成为白沙茶叶的标志性产品。

  虽然严格按照有机茶园的种植管理,每年要增加数百万元的物资和人力成本,但汤适坚信投入和产出一定会成正比。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支持帮助下,该公司相继举办了多场有机茶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及现场观摩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500多名农户详细讲解了有机茶的种植管理要点以及施肥、病虫害防治、茶树修剪、嫁接栽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白沙大力发展以橡胶为主,绿茶、南药“两个万亩”及红心橙、咖啡、山兰稻等“六个千亩”热带高效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农业体系,成功打造出全国首个全域农业公用品牌“白沙绿茶”。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邓伟强表示,白沙将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体育”等方向持续发力,加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设,同时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新的发展机遇下,不断发挥区位优势,推进茶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擦亮白沙茶旅融合新招牌。

  

  生态产业化让黎村护绿换金吃上“旅游饭”

  这两年,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特有的黎族原生态人文风情在海南旅游圈突然火起来了,来过的游客都惊呼“这里太美了,简直是海南的香格里拉!”

  王下乡地处海南霸王岭腹地,是昌江最偏远的乡,也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山多地少,村民人均耕地不足七分。2006年前,当地村民一直过着上山打猎、砍树,种植山兰稻这样“靠山吃山”的生活。破坏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王下乡森林覆盖率虽然下降到55%,但村民脸上依然写着“穷”字。2007年,王下乡在海南率先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拿到手的“真金白银”,让乡亲们开始丢弃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全民守林、全民护林也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它更大的价值,是让老百姓意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可转化、可并存、可促进。2018年底,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海南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此背景下,2019年昌江引进黎花里文旅项目,依托当地原生态村落和黎族文化,打通村与村之间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产业之间壁垒,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一体化布局,围绕“生态产业化”,开展休闲旅游、有机农特产品、特色文创制品、黎乡农家乐等一条龙服务,打造奇幻桃源的绝美秘境。

  “乡村连通了世界,面貌焕然一新;游客纷至沓来,规模蒸蒸日上。”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告诉记者,乡村生态旅游兴起后,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生活品质大为改观,人均年收入从过去不足4000元增加到2万多元,原先破旧的茅草屋也换成了水电齐全的连排新房。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外出谋生一去不返,如今却出现了返乡回流热。2019年底,全乡顺利实现脱贫,当地森林覆盖率也提高至98%,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说到底,王下乡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把我们良好的生态‘产业化’。”郭恒瑞介绍,目前政府通过招商引智,创造性提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的1+X合作模式,免费发放10万株草豆蔻幼苗,利用富余的成树林地,做大做强林下经济。

  “王下乡是纯黎族乡镇,有着丰富的元素可以挖掘,要一任接着一任干,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认为,从“最贫困”到乡村振兴“样板间”,王下乡的蝶变“密码”是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民宿、旅游康养等产业,实现了“护绿换金”。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