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已大亮。三月的春风吹着安徽长丰大地,虽有微寒,但却已透出和煦的暖意。全国劳模、合肥莓福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峰,这时已走进了他的莓园。
草莓正挂果。莓园里香气馥郁。
田峰就站在这些小精灵的旁边,他伸手轻轻地摸了下一颗草莓,笑了笑。草莓颤动了一下,仿佛听懂了他内心的话语。这似乎已成为他和草莓之间的私语。他走过草莓架。四十年前,当草莓从外乡来到长丰时,它们都还长在地垄上,日晒雨淋,本来就娇贵的草莓果儿,有些还没等到成熟,就先零落成泥了。二十年前,县里统一组织,草莓全部进了大棚。虽然还是地垄,但没风没雨,草莓也一下子精神起来,个头往上直蹭,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田峰就是在这当口,放下在外打工创下的基业,回到老家长丰种起了草莓。
草莓的香气裹着田峰。阳光透过大棚,照在草莓上,草莓花和草莓果都闪出清新的光泽。他打开手机,找到草莓种植APP。他在手机上操作,种满草莓的管槽开始上下移动。他要让这些管槽都能够交错开来,从各个方向享受这春日暖阳。
“还是这新技术好!”田峰赞叹着,这时,工人们也都陆续地进了园子。园子里所有的管槽都开始运动起来,有人形象地称呼这叫给草莓“醒醒”。事实上,这是这两年刚刚开始用上的新技术。草莓从地垄里爬到了架子上的管槽里。管槽里没有土,只有水。但那可不是一般的水。水里配好了肥和药,它们能保证让草莓这娇贵的精灵,吃得饱,吃得好,长得壮,结得多。而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品质好。
草莓无土栽培种植技术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草莓栽培技术之一。长丰人就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热爱新技术,善待新技术,敢于应用新技术。田峰将他所有的大棚都改成了无土栽培,一年下来,成本每亩节省了八百元,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十五。这些在管槽里长大成熟的草莓,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莓园里,每天都有城里的人过来,他们给这无土栽培起了个诗意的名字:草莓天瀑。
这绿色的瀑布中,还闪烁着一颗颗红色的星星。
草莓采摘必须趁早。赶着露水,工人们开始忙碌,田峰的手机也开始不断地响起来。有经销商的,有合作社草莓种植户的,也有外地专门来长丰学习草莓种植的……。对于经销商,长丰草莓这个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全国设施种植草莓第一县,那可是响当当的。很多经销商早早来长丰预订草莓,经销大户还就地设立了草莓分检包装工厂。长丰草莓,从愁嫁变成了百家求。对于种植户,田峰最用心。作为理事长,他只讲两个字:带和严。带是带着莓农搞种植,严是严控品质关。
上午九点,第一辆装满草莓的货车准备出发。这些草莓会运到经销商设在当地的包装厂。那里安装了最先进的智能化草莓包装系统。草莓娇贵,新鲜的草莓摘下后,一般只能保存三五天。如何让草莓保鲜时间更长?田峰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专家们一道,反复试验,不断摸索,设计出了这套智能化草莓包装系统。田峰给经销商们打气,说:“经过这快速封装、充气、打包、贴牌,草莓的保鲜时间将会保证在一周左右。”而他说这话是有底气的。智能化系统为草莓包装注入了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一周后拿出来,草莓依然新鲜,香气浓郁,色泽发亮,品质优良。
这仅仅只是草莓收获季的平凡的一个上午。长丰大地上,像田峰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十六万户。他们种植着二十一万亩草莓,年产草莓三十五万吨。每年为长丰带回八十亿的产值,为农民增收三十五亿元,成为长丰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基石。
蝶恋花,这个好名字,被蒋秀芝用来作了自家草莓园的名字,她将草莓园莳弄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朵花。游人哪,经销商哪,都像蝶一样,远远近近地飞来。飞来了,闻着草莓香,品着草莓果,逛着田园情,然后再吃上农家饭……她也因此被称作“草莓皇后”。说到这雅号,她腼腆了下,但很快恢复了干练。她说:“一百多亩莓园,从去年11月就开始上市。眼看着到下市,怎么也得有个三百万元吧!”
三百万?
是啊,至少三百万。蒋秀芝不仅种草莓,还在网上销草莓。同时,她还经营着乡村游。如今,在长丰,像她这样农旅结合的种植户,有上百户之多。
蒋秀芝最初种植草莓,是从一亩地开始的。那是二十多年前,她在外打工,挣不到钱,还顾不了家,索性回来,将自家的一亩地整上了草莓苗。不懂技术,又没市场,她边种边发愁。这时候,草莓种植合作社找上了她。“没有合作社,就没我那一亩地草莓的丰收。没那一亩地的丰收,哪有现在的我?”
蒋秀芝的合作社有230多户莓农。说到乡村致富,她有她自己的理论:二十年前,草莓让长丰十几万农户找到了路子。到2010年,这个老大难的贫困县整体脱贫。这十几年,长丰因为这小草莓,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农民富裕了,县级经济基础增强了。县里就有资金和人力去搞工业强县。她说:“你看看北城,看看岗集那些地方,都是工厂,而且还都是大工厂。要是没有草莓富农,这工业强县至少也不会这么快的吧?现在长丰成了全国百强县,百强县里也有咱草莓种植户的一份功劳呢!”
想想倒也是。草莓成了主导产业后,长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流传五句顺口溜:穿的草莓衣,吃的草莓饭,住的草莓房,娶的草莓娘,要嫁就嫁草莓郎!
蒋秀芝的一百多亩园子,正在逐步科技改造。“没有科技不行,种莓子非得加上科技,否则,你再种也种不出高效益。”她笑得明媚,心里也一门儿清。
时间已是午后。在县草莓种植中心,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全县草莓采摘、销售和监测情况。这是长丰草莓种植的“大脑”。在这屏幕显示上,一大批销售商的动态也一目了然。山西销售商李晋平当天运走了十二吨草莓。他不仅有自己的冷链车队,还专门建有冷藏、分检、包装厂。他做长丰草莓生意已经八年,“我现在几乎就成了个新长丰人了。”
六十八岁的夏世祥从正在编纂的《长丰草莓志》中抬起头来,这个一辈子与草莓打交道的老农技,此刻说起长丰草莓的发展史,坎坷欢乐,都随着他的叙述而起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草莓来到长丰。九十年代,草莓种植达到万亩。地垄种植,市场不畅,农民获利甚少。但是,它却成了点亮长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灯盏。新世纪刚刚开始,长丰开展思想大讨论,正式确定了富农强工的发展思路。草莓,这来自异乡的小小精灵,成了长丰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角。
“每天,我带着协会的人,和县里的干部,农技人员,都在大棚里。草莓这家伙说好种植,也确实不难。但想种好,又真的不容易。要产量,要品质,还要跑市场。”夏世祥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沉默了会,说:“好在全县上下都拧了一把子劲,一边抓草莓种植,一边抓工业强县。过了两三年,草莓的面积就眼看着奔十万亩了。”
“关键是第一届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夏会长说:“那个声势,全国各地的客商都邀请来了。长丰草莓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到现在,这节已办了十九届。今年的刚刚办过。”
坐在一旁的两位莓农,这时插上了话,“今年办得好,尤其那个新品种正式发布了。明年,就能全面下地了。”
“七年前,长丰草莓因为红颜,翻了近一番。如今红玉上市,估计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红颜?红玉?
“都是草莓品种。”2008年,长丰正式引进了红颜品种。2014年开始全面种植。这品种高抗性、高产量、品质好。当年,种植面积就超过了十万亩。等到初春果实成熟,一个个红得精亮,香得纯正。产量上更不讲了,增产一半。那年的草莓节上,红颜可是真的出足了风头。它们很快就成了国内草莓第一大品种。
夏世祥感叹一个品种提升了一个产业。“我们也希望红玉能像红颜一样。长丰草莓能有一个更高的质的提升!”
长丰红玉,是安徽省农科院与长丰农业农村局花了七年时间合作研发的草莓新品种。红颜虽好,但多年的种植,已经出现了部分退化现象。专家们从土壤、气候等各方面综合权衡,选定培育了红玉。它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试产产量比红颜提高了百分之十左右。
“没有科技,长丰草莓就不可能有搏击全国第一的双翼。”诚如夏会长所说,长丰现在不仅仅是全国草莓第一县,而且是全国草莓科研第一县。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智慧农业谷”已正式运作。一年来,已投入近亿元,重点开展农业传感器、大数据、农业机器人、新材料研究,特别是在集成创新应用层面,实现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农业硅谷!种植户们饶有兴趣。事实上,现在在长丰的草莓园里,新科技无处不在。高性能的莓园巡检机器人,正在草莓管槽下巡检。针对病虫害的高分辨度识别技术,让躲在莓叶丛里的害虫现出原形。数字草莓大棚里,不同类型的补光设备,对比测试草莓开花与结果的补光效果。这里已构建起涵盖智能生产管理、农残与污染物快检、莓果低温等离子保鲜与自动封装等一体化的草莓种植数字化模型。以170多位博士为主体的专家研发团队,正在小小的草莓上,做科技创新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