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日前,记者来到河北省沙河市下解村,老怀调皮影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皮影戏剧目《三打白骨精》,激昂高亢、朴实粗狂的唱腔,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喝彩。
布幕之上,孙悟空翻筋转斗,举棒和白骨精愈打愈酣,随着鼓点响起,白幕渐渐变亮,表演者洪亮高亢的嗓音,配上低沉有力的弦乐,弹唱间传达着古老且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
光影摇曳中,一线、一偶,一天地,正所谓“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沙河老怀调皮影戏有300多年历史,现在还保留有100多年前的整套皮影。”老怀调皮影戏第十三代传承人秦乐琴向记者介绍说,皮影人都是牛皮制作的,面部镂空,人物栩栩如生,而保留至今的物品中还有装皮影人的柳条簸箩筐子、外出演出运输用的牲口鞍、照明用的马灯以及乐器板鼓、二胡、唢呐等。
走到幕后,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表演者刚刚用完的皮影,单看颜色阴黄发暗,但当皮影对着太阳光时,刚刚还黯淡无光的皮影就像是有了生命,焕发出生机来。“皮影的制作很复杂,要选用幼龄牛皮,牛皮去毛、刮净,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桨、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的原皮。”秦乐琴说,在牛皮上雕刻有阴刻、阳刻手法,刀刀得稳、快、准,才能保证线条流畅而生动;着色时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施彩方法,干皮着色线条清晰流畅,湿皮着色画面圆滑滋润;制作技法集白描、雕刻、镂空与彩绘为一体,保留着传统工序。“以前也有人拿着买来的皮影给我看,跟用老手艺出来的不是一回事,细小的表情差一点都不行。”
今年已95岁高龄的任连会老先生是秦乐琴的师父——老怀调皮影戏第十二代传承人。每当说起有关皮影戏的事儿,他就滔滔不绝,精神矍铄。任连会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3岁时就熟练掌握老怀调皮影戏的唱法以及司鼓、大锣、执杆等全部技艺,演出的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调嗓子,在地里干活,老远就能听见我的唱声。”任连会回忆说,为了不使老怀调皮影戏失传,他口述演唱剧目的唱词,找人抄录下来,再逐字逐句传授给徒弟们,打鼓、敲锣及执杆技术更是手把手示范。“人人都要养家糊口,学这个又赚不了钱。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总要传下去,能多做点就多做点。”
近年来,沙河市积极实施文化传承工程,还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民文化节和文化下乡等不同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老怀调皮影戏又逐渐出现在村庄田野。
2021年,沙河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历史悠久的非遗,老怀调皮影戏千百年来为农民群众增添了节庆的喜悦,更寄托了乡亲们对平安、福祉的企盼与向往。“村‘两委’以传承发展非遗项目老怀调皮影戏为已任,调查研究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并在村‘两委’会上作出决定,筹集资金,建立皮影剧团,并增加人员,充实新生力量,赋予老怀调皮影戏文化振兴的新内涵,拉开了发展下解村老怀调皮影戏的序幕。”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介绍说。
据了解,沙河市正在打造皮影小镇文化创意园区,旨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乡村文化,以冀南历史文化和皮影文化之乡的文化内涵为核心,结合更多创新载体打造新型旅游产业带。该项目结合沙河市湿地公园开发、传统村落观光、油菜花观光、油葵观光、生态农业园等旅游项目,将独特性、趣味性有机融入沙河市的文化产业,开发传统文化产品,力求在保留乡村古韵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一。如今的老怀调皮影戏已迸发出新的活力,对于活跃农村文化、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