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标题导航 |
 |
· |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田
| |
· | 图片新闻
| |
· | 四项举措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 |
· | 图片新闻
| |
· | 为高标准农田设施上“综合保险”
| |
· | 再一次对土壤进行“全面体检”
| |
· | 我国前两次土壤普查基本情况
| |
· | 710名田长“巡田护耕”90万亩耕地
| |
· | 曾经的撂荒田成了“香饽饽”
| |
|
|
|
|
|
|
|
为了明晰国内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1958年-1960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第一次土壤普查完成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分区图、土壤养分图等,摸清了耕地资源分布与土壤基本性状,为后来的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1979年我国开始历史上第二次土壤普查,在土壤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大部分地区在1984年底基本完成普查,少数地区延续到1986年,成果汇总工作到1994年完成。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历经十几年的勤奋工作,形成了《中国土壤》《中国土壤普查技术》《中国土壤普查数据》等成果。通过这次土壤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基本性状等。虽然当时的技术手段相对不足,成果汇总整理非常复杂,但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普查成果成为我国各种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基础数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赵倩倩 整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