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四川巴中城西的柳津桥写下了千古名篇《江亭夜月送别》。“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也在巴中写下了这样一首有关离别和展望重聚的诗篇。1903年,13岁的巴中少年晏阳初在兄长陪同下,徒步踏往阆中求学。他没有写下诗篇,但以实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近日,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苗勇撰写的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本书作者与书中主人公都与巴中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结。该书饱含深情而细密地展现了晏阳初先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幼时在巴中乡土,经由长辈特别是母亲教诲,树立起远大志向;之后多次步行往返巴中与成都、阆中等地,更加深入地接触贫苦农民,进一步强化了同情农民和帮助农民的情怀;一战期间援教华工,为后来的平民教育运动积累了经验;拒绝军阀高薪礼聘,坚持下沉到乡村一线为乡民服务……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强烈反响。借由本书,读者可以对晏阳初的光洁人格、坚韧意志以及毕生践行的平民教育观,有进一步的深切认知。结束在阆中的学业后,晏阳初被推荐至成都就读,之后转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1920年,他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动赴欧洲从事志愿服务,为中国赴欧参战的华工编写汉字识字教材并讲授。巴黎和会期间,晏阳初为中国代表团撰写了华工战时贡献的具体资料(这是中国一战期间的参战贡献)。中国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深深地刺激了晏阳初。
晏阳初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1923年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长。他在国内开展了20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在1929年更是举家迁往定县(现河北省保定市所辖的定州市),以确保平民教育运动不脱离基层,能够更加深入地为缺少文化教育机会的底层农民服务。平民教育运动的深入推进,逐渐增加了为底层农民赋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育种知识等内容,晏阳初还就改善乡村生活生产水平,比如推广清洁饮水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晏阳初的教育观就会发现,他所提出的人才观念、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方法,与党和国家几十年来在农村扶贫和发展工作中所强调的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相合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也具有继续发扬的价值。举例来说,晏阳初一直强调平民教育不能满足于推广读书写字,而是要将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等纳入其中,要从学校单一的据点式教育扩散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一战期间和战后巴黎和会期间的见闻,让晏阳初坚信,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四力”的民众才是新民,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曾任国际平民教育活动委员会主席,在菲律宾、印度、危地马拉、泰国、哥伦比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播平民教育思想,指导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美国也曾系统地学习和引进晏阳初在我国河北省定县的平民教育活动经验,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一定程度上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方方面面的思想汹涌而来,长期以来中国都是“接受者”,是西方经验的“学生”。而晏阳初的实践,则是当时中国经验反向传播的有益尝试。
今天的中国,已经战胜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距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还有漫漫征途。期待《晏阳初》这本传记小说,能让我们在品读晏阳初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与精神激励,映照自我,勉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