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脉动 日期:20220228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向前
  008版:脉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向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王岩 刘自艰 见习记者 杜娟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向前

  

  卞淑美在广东云浮儿童财商夏令营现场。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向前

  

  赵宁通过视频远程连线县人民医院医生。

  

  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中,能读出你,读出我,读出对生活的不甘与坚守,读出对未来的期望与想象。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悔、不负;新的一年,我们不惧、不畏,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向未来。

  全面脱贫、共同富裕、建党百年、中国航天……过去的一年,大事件轮番上演,令人振奋,意义非凡。时代的波涛汹涌之下,还有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人们在自己的年度故事里,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回首过去的一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活一如既往呈现出它复杂的面貌。疫情、洪水,“喜怒无常”的大自然总是让人意识到渺小,但人们又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惊喜。王献礼没想到30多万斤的滞销辣椒会因媒体的帮助而销售一空,薛飞等线上救援者的工作则让灾难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在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在挣扎中竭力面对荆棘载途,另一方面在点滴中全力寻找意义与价值。乡医赵宁因医身更医心的技术让不少人放宽了心,从业多年的NGO组织培训师则惊喜于乡村教师内心破土而出的生长力量。

  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中,能读出你,读出我,读出对生活的不甘与坚守,读出对未来的期望与想象。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悔、不负;新的一年,我们不惧、不畏,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向未来。

  

  一位辣椒种植户的信心重建

  2021年10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乌拉哈乡海丰村,一只硕大的刚刚被摘下的辣椒,形态饱满、色泽鲜亮,清香扑鼻。种植户王献礼一手拿着矿泉水瓶,另一只手举起这只比瓶子还大的辣椒,愁眉苦脸地拍下一张照片。在他身后是堆积成山的、正在一点点枯萎的辣椒,彼时的他已经做好了将这些辣椒无偿赠送的准备。

  好在终于在多方努力下,滞销辣椒已经全部销出,回忆起当时的窘境与绝望心情,王献礼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过去的一年对他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

  “当时特别激动,收到通知的当天晚上,连夜写好了申请书。”2021年初,当地政府发布了扶持保鲜库建设的通知。王献礼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这件事他已经琢磨了很久:当地的辣椒8、9月份集中上市,品质再好也卖不上价。有了保鲜库,他的辣椒就能晚一个月上市,那时候收购价最低也要2元一斤,“这行情我验证6年了。”

  一边跑手续,一边立刻召集村民,准备扩产。“那时我想着既然有冷库了,那就多种点儿。”按照前一年的行情,王献礼决定增加300亩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亩。

  和往年一样,3月育苗,5月将幼苗定植到地里,等到8月份,一片片的尖椒、青椒、线椒已经成熟,在阳光照射下闪耀出亮眼光泽。然而此时,保鲜库的建设批文还没有下来,王献礼感觉不好了。

  在内蒙古待了十几年,他知道这里的天气是说变就变的。

  果然,10月份,一股冷空气倏然而至,王献礼的辣椒果实再饱满,色泽再鲜亮,也抵不住漠北冬天像刀子一样的寒风。“一共收获了600多万斤,光在地里就冻坏了200多万斤。”整日踱步在地里,看着辣椒一点点枯萎发黑,王献礼心急如焚。

  冷库,哪怕这时候办好手续也是来不及了。唯一的办法是尽快找到渠道把辣椒卖出去。然而,反反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有的销路受阻,“市场上釆购辣椒的客户比往年还少了很多。”

  更急迫的是,王献礼和村民顶风冒雪从地里抢救出30多万斤,要是不能及时卖出去,也会很快坏掉。

  销售信息的闭塞让王献礼备受困扰。“我从没想过在网上卖辣椒,总感觉有点不靠谱。”王献礼坦言,自己和本地村民还是习惯传统的线下售卖,“网上卖总感觉要赔本。”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媒体求助。先是在本地媒体发布了求助信息,之后又找到《农民日报》。10月19日,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辣椒滞销的报道。王献礼说,他想的是,《农民日报》是农民的知心朋友,一定会替农民说话的!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效果会这么好。

  “媒体帮了我们大忙了。”王献礼说,在多家媒体报道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商、酱菜厂和单位食堂打来了订购电话。京蒙帮扶团队以及一些公益组织也在积极帮助联系买家。“前前后后共接到200多个电话,最急的这30多万斤辣椒在一周左右就卖完了。”

  剩下的辣椒陆陆续续也找到了买家。分拣、称重、装箱……看着辣椒被运上货车,王献礼长舒一口气,堵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最后一部分辣椒,王献礼决定赠送出去。“送给我们察右前旗的环卫工人们,他们辛苦一年很不容易!”

  王献礼其实是河南人,海丰村是他当兵时候的驻训地。一驻好几年,对这里就有了感情。2013年,他故地重游,看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都是老人,大片土地荒废,就决定留下来发展产业。对于王献礼,他乡已经成了故乡,这里的人也已经成了他的亲人。

  辣椒卖出去了,然而回想这一年的跌宕起伏,王献礼惊喜之余也有些后怕。他明白,救急只能救得一时,要长远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今年要尝试与加工企业、机关单位建立关系,发展订单种植。以后还要尝试电商销售。”

  

  “互助,应该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过去的一年,薛飞似乎比往年更忙了些。点开他的朋友圈会发现他接连转发的是有关河南洪灾、山西洪灾、陕西疫情救助方面的信息。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你参与的一线救援中,有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准备好的采访提纲,记者直入主题。

  但薛飞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回答却打乱了早先的采访准备:“我是做线上救助的,也就是线上志愿者。”

  “类似‘救命文档’那样的工作?”

  “是的,但我们做的事情比‘救命文档’更复杂。”

  大学期间,因为热情和兴趣,薛飞经常参与线下公益活动,也曾作为青海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成员在线上参与四川雅安、甘肃岷县地震救援工作。毕业后,他加入了一个在线上专门处理灾害时期信息和资源不对称问题的志愿者组织,正式参加工作后也在不同的公益机构做志愿者。

  从线下到线上,是什么促使薛飞做出了改变?记者在他的公益日记文档里找到了答案:“自那天起,一扇新的大门对我打开了: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可以解决信息及资源不对称的问题。之后,我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大病救助之中。”

  早在2013年初,薛飞和青海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友在帮助溶血症熊猫血婴儿寻找血源过程中,通过微博与本地相关用户互动,同时联动广播电台全城寻找血源,最终给了婴儿生的希望。当时他就感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涉及生死的重要。

  从那时起,薛飞开始接触线上救援工作。他所做的事情是在自然灾害和大病救助中,让信息更流畅传递,资源更精准对接。

  “刚好我在,刚好我会,刚好我有时间。”薛飞这样形容这些年做的线上救助工作。“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我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但对于年纪大一点儿的人来说,他们却不能像我们一样顺畅地在互联网中查找信息,寻求帮助。”

  2021年12月,疫情来袭,西安按下了暂停键。12月28日13点50分,某微信群里传来一则求助信息:未央区一位老人糖尿病并发症严重需要入院治疗,已联系高新医院,医院可接收,但暂时无法解决交通问题。远在浙江台州的薛飞看到信息后,将求助信息传递给在线上认识的西安交通局出租车管理处的一位老师,老师又将消息转发至志愿者群,出租车司机主动联系了老人。就在这一次次的信息传递中,16点20分,老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能做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薛飞坦言,“线上救助不一定直接对接求助者,也可以对接能够提供帮助的机构。”总而言之,就是让不对称的信息更加顺畅。

  河南洪灾发生时就有这么一件事儿,让薛飞印象深刻。他在参与线上救援时关注到一个前线救援机构缺乏救灾物资支持,于是联系到专业线上志愿者专家郝南,很快就对接到后方的基金会,解决了物资问题。

  “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在网上搬运信息。”薛飞反问,“其实线上救援挺复杂的,信息的查找甄别、身份的取信、专业的知识、资源渠道信息的积累……还要考虑到求助人的隐私保护,具备一些法律意识。”薛飞经常会对求助案例进行复盘,也会有自己对线上志愿者能力和技能的思考。付出那么多,每当收到一条条感谢消息时,薛飞说他知道自己的总结和梳理没有白费力气。

  “如果没有‘救命文档’的出现,是不是很少会有人关注到你们?”记者问道。

  薛飞直言,线下和线下救援不太一样,线上工作更多的是在幕后,也需要很大投入和精力。如果没有媒体报道,外界不一定知道。

  参与线上救援能得到的很多:比如切实有效地帮助到别人,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薛飞说:“在平时,这些线上志愿者和其他人没有区别,可能是教师,是白领,是个体户经营者,是在校大学生。”当灾害发生、求助信息出现,他们便化身“补救天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与救援。

  “普通人帮助普通人,互助,应该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像赵宁这样的签约乡医全县还有128名

  2021年12月25日,是赵宁当医生的第1458天。

  过去的一年,既是乡村医生又是家庭医生的赵宁,将他的“精神辅助疗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万金店镇卫生院里,有个窗口前队伍很长,热热闹闹像过年一样。赵宁拿着水杯走过,那是打新冠疫苗的窗口,从前年年中开始,一直是全卫生院“人气”最旺的地方。

  接诊、问询、开单、检查、拿药,从初出茅庐到游刃有余,镇上4万多男女老少,快一半都被赵宁搭过脉。

  望闻问切,在卫生院的三层小楼里,传统中医的精华似乎有点不够用。精神疗法,是赵宁琢磨出的辅助疗法。

  数九寒天,连哈气儿都不热了。中午吃了碗羊肉汤,看到门外掠过一个熟悉的身影,停好三轮,朝门诊走来。

  尽管裹得严严实实,赵宁还是立刻认出了那双眼睛。

  “郭大爷,这新棉袄看着不孬啊!”屋里的暖气很足,郭小德隔着口罩嘿嘿一笑,解开军大衣的扣子坐了下来,露出一水儿崭新的皮裤皮鞋。“刚买的,不贵,300块钱,还是羊毛的咧。”

  过完虎年正月,郭小德就77岁了,在张坡村无人不知。打了一辈子的光棍,无儿无女,除了偶尔种个三分地,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邋遢老汉谁见谁摇头。老了,种不动了,好在当年村上精准扶贫给他兜上了底。

  也就是打那时候起,写着“家庭医生:赵宁”的牌子,稳稳当当挂在了郭大爷家的墙上。每隔一段时间,赵宁都会上他家巡诊一回,关节疼痛、高血压,每次他都会捎些药过去。像赵宁这样的签约乡医,全县还有128名。

  “我这两天有点心慌胸闷,走路都觉得喘,睡觉的时候都不能平躺。”距离上次巡诊还没过多久,郭大爷觉得不放心。

  赵宁号着脉,眼睛透过窗子看到那辆电动三轮,车子干干净净像是新擦的。上个月巡诊时在他家第一次见到,是几个好心邻居给他买的,代替他的腿脚走了不少路。

  号完脉,赵宁思索了一下。“大爷放宽心,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要是不信我,我让县里的医生给你说。”说罢,他晃动鼠标,电脑屏幕亮了,打开网页操作一番,给县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医生发去了视频申请。

  很快视频就接通了。“我初步判断是心脏衰竭。”面对屏幕那头,赵宁对答如流,像是比郭大爷自己更知道他的身体状况。

  “你先给他做一下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评估一下心脏的整体状况……”视频里的医生仔细嘱咐赵宁,如果心率超过70,就要用药干预降速。听完县上医生的话,郭大爷面色轻松了不少。

  这套“精神辅助疗法”很玄,帮赵宁医好了不少人。但他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功劳,其一是有县里“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强大后盾,其二也是沾了一些政策的光。像赵大爷这样的脱贫户打心眼里变了个样,对生活充满希望。

  张坡村离县城有近20公里,但通过三级诊疗平台,郭大爷和县里名医却是“零距离”。更重要的是,现在他看病不需要垫付钱,做检查能报销60%,住院报销比例更高,上次因为腰间盘突出住院,最后自费的只有8块钱。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三根手指头、一个小枕头,一年又一年,赵宁他们先医好的,是像郭大爷这样不论多少岁,都关注自我、追求进步的心。

  提起来脱贫,郭大爷满脸骄傲,连眼纹里都透着笑意,身上再也没有一点点之前邋遢颓废的样子。听到赵宁夸他帅,立马站起来,双手甩了甩军大衣的羊毛里衬,又拍了拍腿上的皮裤,简直一个“精神老伙儿”。

  脱贫了,赵宁希望郭大爷越来越好,少生点病。

  

  希望有机会走进更多乡村

  在拨通卞淑美的电话之前,我预想会听到一个略带沧桑的厚重声音。没想到的是,三年公立学校老师,九年半支教老师,两年民办小学校长,后来又投身乡村公益事业……拥有如此丰富人生经历的她,有着一副甜甜的嗓音。

  “北京、上海、广州、吉林、山西、甘肃、河南、云南、四川、浙江、新疆、宁夏、山东……去年一年我去过太多地方了,都数不过来了。”说起去年这一年,卞淑美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这些年她主要精力都放在乡村儿童财经素养教育上了,去年也不例外。用卞淑美的话说,“农村孩子从小接受财经素养教育,在当今这个物质急速增长的时代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会省去长大后的很多试错成本,提前规避风险。”

  “你可能觉得财经素养这个词离农村很远,离农村孩子很远,我们现在关注的更多还在吃饱穿暖和亲情关怀这个阶段,但财经素养其实非常重要。”这个认知来源于一次让她“心痛”的经历。

  “当你想要一个东西又买不起的时候打算怎么办呢?”有次她这么问孩子们。

  “卖肾”“碰瓷”“做乞丐”,其中的这三个回答让她心里“咯噔”了一下。

  “现在城里的孩子有些已经开始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了,但是农村还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财经素养的重要。当然农村很多方面的条件也不具备,我们就是想通过努力去给乡村的孩子带来一点改变。”

  为了能够惠及更多的乡村儿童,影响更多的人,卞淑美他们将服务对象瞄准全国各地的乡村一线教师和社区儿童主任。去年一年,她基本上都在全国各地跑培训。让她感怀的是乡村很多校长和老师们的那份认真和努力,她说这些人是真心希望身边的孩子能有一个好未来。

  “就说山西闻喜吧。那里有一个儿童之家。它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合作伙伴——闻喜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中心的服务点。去之前我还有刻板印象,觉得县里的社会组织能力一般都偏弱。去了之后才发现,那些老师真的非常认真,与学生的互动灵活自然,他们不仅能走完整个教学流程,甚至还有些创新之处。”

  在闻喜东姚村的一堂“分享就是关爱”的主题课上,原本流程是让小朋友给小狐狸一块钱。但在马焕焕主任增加了“你愿意把钱给它吗?为什么?”这个引导问题后,孩子们的小手立马齐刷刷举得高高的,“想让我给它也行,但它能说说自己的需求么?”“如果有需求,可以自己干活挣钱啊!”“如果它饿了,我愿意给钱让它买吃的。”“如果是要交学费,我是愿意给的!”……最后,孩子们不仅懂得了分享,也学到了要有礼貌地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卞淑美还惊喜地发现,课程中的起承转合十分顺畅,教学关键点也抓得很精准。

  2010年5月,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为山西省闻喜县、河南省洛宁县等五省12县中的120个村,每村设立了一名儿童主任,专为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奔走。10年后,儿童主任队伍已遍布全国每一个村居并被列入国家政策,成为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的关键人。

  卞淑美知道,闻喜很多地区的儿童主任都是留守妇女,没受过太多教育,所以培训时做好了手把手教的准备。当看到她们的反馈很好时,卞淑美心里很惊喜:“嚯!闻喜的留守妇女都这么牛吗?”

  后来她才发现,该县儿保中心对这一职位的人选,都是精挑细选过的,有的是刚退休的小学校长,或者是有教学经验的人。“当时有个儿童主任还特别能张罗,她说这么好的课不能我一个人听,我们村受益了,别的村的孩子也得受益。于是就把镇上所有的儿童主任都叫来了。当老师们呼呼啦啦从各地来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

  闻喜儿童之家是借助当地民政系统的力量建的,学校里的基本装饰由当地社会组织提供。这一点也让她很感慨,“一家县级社会组织能把这些资源联接起来,真的特别棒!”她说她去年感受特别深刻的一点就是联接的重要。“我们现在做的事儿,一个人或者是一家社会组织是没有办法包揽的,一定要联接起更多的伙伴一起做才行。”

  一年跑了几十个地方,风餐露宿、舟车劳顿是难免的,但是卞淑美觉得挺值得,她说自己知道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想要改变点儿什么,这些乡村的人们和她一样,大家在做一件对乡村、对孩子们确实有益的事情。

  “是不是更有动力了?”

  “是啊。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条件走进更多的乡村。”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65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