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花田酒地’景区,一定要看看‘花间一壶酒’的奇妙景观,群山如倾倒的酒瓶掩映在清溪河中,岸边数百亩花海如波浪一般层层漾开,铺满半个河谷。”有旅游达人在游览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花田酒地”景区后在网络上作出了分享。
谁能想到在这个远近闻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缓缓流淌的清溪河在几年前竟是一个污水横流的臭水沟?这一蝶变背后是泸州市纳溪区立足最美、小中见大、“退二进三”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小流域”示范样板的实践。
清溪河水域不算宽阔,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之前因为工业企业排污,多年来清溪河名不符实,常年水质居于劣V类,沿岸百姓怨声载道。
2012年,泸州市纳溪区下决心,关闭了流域内12家工业企业,同时以国家3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撬点,拉开了清溪河蜕变的序幕。
“因为淤泥堆积,以前河道只有3米左右,到了雨季,长江涨水倒灌,清溪河沿岸老百姓就遭殃了。”大渡口镇民强村党支部书记邹锐龙说起治理前年年内涝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
为了让清溪河恢复清亮本色,泸州市纳溪区下了不少功夫,通过实施水系净化工程,整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河道治理等项目建设,使得流域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以上标准,每年保水量比治理前增加18.6万立方米,溪河小流域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纳溪区水务局局长蒋齐武告诉记者,除此以外,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当地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山顶戴帽植树造林、山腰种植茶树果树,建立了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千亩特早生态有机茶园、生态花卉基地等,形成“四季花海、花果飘香”的滨水景观。
同时,通过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对流域覆盖的7个行政村实施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农厕改造等,并累计新硬化15公里道路,已建成约30个生态卫生间、300个生态垃圾桶等,不断完善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小流域大治理。
水文化与酒文化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川酒名城,依托实力基础雄厚的酒产业,泸州市纳溪区沿流域两侧规划建设集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于一体的“中国酒镇·酒庄”,着力打造中国生态原酒酿造基地、中国白酒酒庄群落第一发源地、中国养生酒集中品鉴地。通过“股权众筹”“基金+信托+互联众筹”等方式,中国白酒1号庄园、中国白酒展示中心、纳贡酒庄、顺成和庄园落地,“龙洄”“N度”等30余款酒庄酒应运而生,“中国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实至名归。
清溪河扮靓酒长廊,更成为酒文化和花文化的“中间人”。2014年,改头换面的清溪河得到当地酒业巨头泸州老窖的青睐,开始了“花田酒地”景区的打造。“到春天,几百亩花绽放,那才叫美呢。”走在纳溪区“花田酒地”景区,邹锐龙指着眼前播种的一片郁金香说。
顺着清溪河的步道,河水缓缓流动,水草摇曳,花田一路延伸,抬头可以看到一条玻璃栈道挂在河谷上方陡峭的山崖上。“这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了,漂流、蹦极等项目,什么玩法都有,一到周末,年轻人都往这儿走。”泸州市纳溪区水土保持股股长李玉梅说。
多种特色元素叠加,昔日被严重污染的清溪河“变成”西南远近闻名的“花田酒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水利风景区,凭借千亩特色花海,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达4万人。借鉴“花田酒地”经验模式,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通过对白节梭坝河、上马洞沟河等小流域实施水保治理,先后建成云溪温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龙湖等景区景点,成为“全域旅游”重要支撑。
蒋齐武告诉记者,清溪河打造了“三产联动”示范样板。以酒庄建设为核心,上游延伸至特色农业,实现“高粱种植-酿酒-酒糟-养殖-沼气-肥料-再到高粱种植”循环发展;下游延伸至第三产业,通过酒庄建设,融合山、水、田、林等景观,实现“观光休闲游-白酒主题游-农耕体验游”良性互动。
如今,清溪河沿岸的大渡口镇凤凰湖村里的小山坡被裹上了“绿丝带”,从山脚一圈又一圈一直到山顶。
这些“绿丝带”是蒋隆海经营的茶园。2018年,在广东打工20多年的蒋隆海回到家乡,把村里撂荒的土地流转种植茶叶。“如果没有水土治理项目进村,我也没有返乡创业的勇气。”蒋隆海说。
“群众真心欢迎水土保持项目进村,小流域范围内项目建设涉及3080亩土地,流转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全面完成,在全区创造了土地流转最快速度,而像凤凰湖村一样因为小流域生态文明工程的成功实施而受益的区域更是不少,实现了‘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最终目标。”蒋齐武介绍。
此外,纳溪区通过创新“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模式,依托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直接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目前,花田酒地景区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小流域涉及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增长40%以上。”景区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