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广告 日期:20211224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008版: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2025年青海将基本建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高原上成群的牛羊。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发布。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高原冷水鱼走向大市场。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企业加工牦牛肉系列产品。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柴达木枸杞迎来丰收季。

  

  

  高原万里风正劲 千帆竞发启新程

  

  门源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

  青海,“三江之源”的发源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达5.47亿亩,拥有良好的生态禀赋。

  “十四五”开局、新征程起步的关键时刻,青海如何利用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如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推进青海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全新谋篇布局,增强优势、补齐短板,坚定地向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目标挺进。

  “我们将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积极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率先做优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蔬菜、冷水鱼、藜麦等绿色有机产业,健全绿色有机生产全产业链,努力实现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玉虎表示。

  

  突出生态优先,着力谋划基础稳固的绿色发展蓝图

  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应该说资源独特,基础扎实。躬逢盛世,为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提供最有力保障。

  从外部环境看,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被公认为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守护着“中华水塔”三江源头,青海的天蓝水清、草绿地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97.5%,这些都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

  从内部发展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以上。40万吨食用农产品实现带证上市,牦牛藏羊可追溯覆盖到39个县市,37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突破8000万亩,申报牦牛、藏羊等生产加工标准80项,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82个,“青字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自产农产品、畜禽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8.7%、99%和100%,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然而,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也成了青海农牧最大的“痛点”。只有通过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抓优势区、吃精品饭、做全产业链,实现生产绿色化、产业特色化、产品优质化、经营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全面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才是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的根本出路。

  因此,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成立了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专班,明确了专班工作职责,抽调精干力量,确保人员到位。”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叶成红介绍,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政策利好,时机独好,前景美好。

  如今,时岁年丰,在岁月的层层页章上,已经清晰彰显出这一年来,青海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足迹和脉络。

  5月28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提高政治站位,抓好品质提升、产品输出、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7月19日,以“净土青海 天然农牧”为主题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农业农村部专家把脉问诊,积极献策。

  9月26日,《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正式出炉,并联合成立了部省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从新的时间节点再出发,青海遵循指示精神,更加有的放矢——到2025年,青海省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牧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质量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基本建成生态环保、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农牧业产业发展布局

  初冬时节的祁连草原,天气转凉,但青海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屠宰车间,一批批牛羊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屠宰,通过检疫、分装、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亿达公司是祁连县最大的牛羊屠宰及肉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户+精深加工”的方式与县内养殖合作社签订有机绿色牛羊肉收购协议。通过提高收购价格、解决运费等方式,使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如今,藏羊已然成为祁连县产业引领新引擎。

  “青海土地植被类型多样,草地面积大,农牧业资源丰富,农畜产品营养特性明显,健康价值高。比如农产品中的青稞、春油菜、马铃薯、枸杞等;畜产品中的牦牛肉、藏羊肉等。”今年7月份,在青海举办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在演讲中提到,冰川融水为绿洲农牧业和渔业提供圣洁水源,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品质优、无污染,为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青海建设输出地,我们有底气,也有优势。”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得林介绍,近年来,全省农牧业产业立足特色优势,创新方式,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县域、镇域经济,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促进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雪山下的牦牛、青海湖畔的藏羊、龙羊峡的三文鱼、柴达木的枸杞……从祁连山草原到河湟谷地,从雪域高原到柴达木盆地,纵览高原,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农牧业产业新画卷,正在三江大地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重点产业布局。牦牛产业主要在青南、环湖等高海拔地区,辐射大通、湟源、湟中等东部地区;藏羊产业主要在环湖、青南、柴达木等地区,辐射化隆、大通、湟中、湟源等东部地区;青稞产业主要在环湖地区,辐射玉树、囊谦、班玛等青南地区;油菜产业主要在环湖、东部地区;生猪产业主要在东部农业区;冷水鱼产业主要在沿黄流域;马铃薯产业主要在东部农业区。

  ——农畜产品加工业布局。依托西宁、海东、柴达木等工业园区,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依托各县(市、区)域内重点村镇、国有农牧场,重点发展产地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初加工和物流业。

  ——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全省范围内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所为实施为主体建设了牦牛和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落实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支持牦牛和藏羊主产区经营主体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围绕牦牛、青稞、藏羊、冷水鱼、饲草、高原蔬菜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在镇(乡)行政区域范围内,聚焦农牧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了13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

  

  强化主体培育,着力打造带动力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之前种植青稞只想着做成糌粑,总是卖不上价钱。现在好了,我们创建了企业,收购当地老百姓种植的青稞原料,酿成藏酒,打上囊谦文化旅游的牌子,这价格翻了几番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卓根玛公司负责人拉东才索南是远近闻名的“黑青稞王”。

  而在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青稞菊杞茶、青稞挂面、青稞曲奇饼干、青稞糌粑等品种繁多的青稞系列产品正在有序生产,不久将会远销省内外。

  一边是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与企业合作,种植的青稞高于市场价收购,为企业提供了高品质原料。另一边省级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开发出青稞新产品,以自己成熟的销售渠道稳定占据国内一线市场,从上游到末梢,形成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利益共同体。

  培育“专精特新”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输出网络是建设好输出地的关键一环。

  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牧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青海省在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输出网络的路上以龙头企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让其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2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40家,省级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802个、622个,创建牦牛、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围绕牦牛、青稞、饲草、藜麦等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强镇13个,培育湟源县、乐都区、互助县、玉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4个。

  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些合作社不仅推动了土地、草场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了农牧业生产效益,加快了农牧民增收步伐,也成了打造输出地的重要力量。

  从草场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的状况到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如今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拉格日村,探索出草地生态畜牧业“拉格日模式”,在该模式的带动下,泽库县诞生了64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37个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

  除了“拉格日模式”,还有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梅隆模式”“甘德经验”等典型经验,这些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青藏高原实际,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之路,也为打造输出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坚持品牌强农,才是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的根本出路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青海开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精细切割,打造“东昆仑”牛羊肉品牌,搭配高原特色炖肉盐和料包,加上冷链运输,青海开泰让牛羊肉的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公司总经理马海麟说:“不仅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好。怎样才能卖得好?品牌建设少不了!绿色有机是我们最大底气,也是产品能走向广阔市场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把“特色农牧业”确定为实现“一优两高”战略当前要打好的四张牌之一,提出要“重点打造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品牌”。

  “为有效提升青海农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省级财政下达品牌强农计划资金超1.5亿元,用于品牌创建工作。”据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信息处副处长赵志平介绍,为叫响“青字号”招牌,近年来,青海不断完善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强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和监管,截至目前共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13个。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青海始终致力于传达“生态青海 绿色农牧”品牌理念,助力青海农牧业公用品牌接轨新时代,踏上品牌传播新征程。

  2018至2021年实施的品牌强农计划,有效提升了青海农牧业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引起了高度关注,青海农牧业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打出了“一个组合拳”、实现了“五个首次”、产生了“三大效应”、呈现出“四个之最”。

  打出了“一套组合拳”:2019年实现“青海牦牛”品牌在央视、地方卫视、三地机场、《农民日报》、新媒体、新闻发布会、专场营销推介等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组合式营销推介,打出了“青海牦牛”品牌宣传推介组合拳。

  实现了“五个首次”:“青海牦牛”公用品牌首次在人民大会堂高端亮相;首次登上央视,实现了央视广告全频道覆盖;首次登上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实现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全投放;首次开启了北京首都、上海浦东、西宁曹家堡3地机场投放,形成了立足本地,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的高端投放;首次登上京广高铁列车,实现“品牌+速度”强强联合。

  产生了“三大效应”:品牌社会效应明显提升,品牌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目前,全省共培育、打造、扶持180个农牧业品牌,特色农产品省外营销的“窗口”效应不断增强,知名度不断上升,已呈现“四个全国之最”: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藏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省份、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

  呵护青海生态颜值,挖掘青海生态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青海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版文图均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