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深入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全力打造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全市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规模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定西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定西持之以恒狠抓水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助推全市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冬的陇中山区寒意逼人,但甘肃定西的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现场却是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记者看到,借助项目的实施,山区以往凌乱的坡耕地,如今变成了大片平整的梯田,群众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自从把坡地改成了机修梯田,我家种植马铃薯的收入比以前要高出一倍多。今年我种了18亩马铃薯,亩产能超6000斤,收入5万多元。”定西市临洮县连儿湾乡羊嘶川村是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受益区。说起项目新修的梯田,村民张小忠喜不自胜。
长期生活在临洮山区的农民群众知道,张小忠心头的这份喜悦,绝不仅仅是因为村里在项目的支持下生产条件变好、收入显著增加。昔日,为了改变山区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临洮县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拉开了梯田建设的序幕,并先后进行了人工兴修水平梯田、人机结合兴修水平梯田、机修梯田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配套完成了水保林、生产道路、田间道路和截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完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临洮县累计兴修梯田111.3万亩,以往的“三跑田”成为助农增收的“三保田”,更多像张小忠一样的农民群众不仅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更切实体会到了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我们全力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通过新修梯田、营造水保林和配套生产主干道等方式,新增治理面积6023.72公顷,惠及全市六县一区的17个乡镇、40个行政村的5万余名群众。”定西市水保总站站长侯艳龙说,截至2020年底,定西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面积987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65.1%,森林覆盖率达12.1%。
九华沟流域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北部。以前,这里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1997年以来,定西抢抓九华沟流域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治理项目的机遇,坚持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全面整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三西”建设、能源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农业项目资源,组装配套各项综合治理开发措施,按照“修梯田、集雨水、靠科技、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思路,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和旱作高效农业,创立了“结构调整+市场引导+龙头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上了“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绿色种养循环路子,实现了山绿、地平、水清、路通、村新、民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定西市水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长期的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九华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6平方公里,梯田面积达4.6万亩,人均6.5亩,造林保存面积3万亩,种草留床面积3.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9%,各项措施年蓄水效益达90.8%,减沙效益达83.1%。
“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缠绕,沟底库坝穿靴。”记者在定西农村走访时,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几句“打油诗”中的“库坝穿靴”,指的是定西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以工代赈淤地坝、黄河上中游骨干坝、生态环境治理淤地坝以及安定区称钩河等8条小流域坝系工程。据了解,定西累计建成了379座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33.8平方公里、可淤地1.6万亩。这些淤地坝,不仅发挥了“滞洪、拦泥、淤地”功能,还起到了“抗旱、行路、经营”等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受惠于水保工作的持续有力推进,定西山区农村生产条件及植被覆盖情况极大改善,昔日“靠天吃饭”的群众如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等产业。在陇西县,当地按照“梁、峁、坡、沟”综合治理、“田、林、路、渠”配套实施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峰镇桦林村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并引进社会资金建成山泉水厂和酒庄,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起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产业。
“2020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谋划编制完成了‘十四五’和‘中长期’两个水土保持规划,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精心谋划了‘三片八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格局。”定西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定西市将主动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聚焦水保生态建设提质增效、水保工程功能价值和生态效益发挥,认真谋划实施4大类、171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在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淤地坝加固、新修淤地坝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低标准梯田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面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管,构建现代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力争到2035年末,实现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超80%,水土流失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拦蓄入黄泥沙的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减轻黄河下游的清淤压力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