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1222
德清,开世界淡水珍珠养殖之先河 交流合作激发蓝色动力 携手并进共建命运共同体 四川雅安:农行“乡村振兴领头贷”成致富星火 山东潍坊坊子区:“五种模式”发展都市农业 贵州“惠农e薪”解农民工忧“薪”难题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德清,开世界淡水珍珠养殖之先河
· 交流合作激发蓝色动力 携手并进共建命运共同体
· 四川雅安:农行“乡村振兴领头贷”成致富星火
· 山东潍坊坊子区:“五种模式”发展都市农业
· 贵州“惠农e薪”解农民工忧“薪”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德清,开世界淡水珍珠养殖之先河

——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郑惊鸿

  

  

  德清,开世界淡水珍珠养殖之先河

  

  2018年8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等各大高校留学生参观欧诗漫珍珠文化园,在欧诗漫珍珠宝船前合影留念。 周兰 摄

  

  

  德清,开世界淡水珍珠养殖之先河

  

  该图出自2001年世界著名宝石专家、德国伊丽莎白·斯特克出版的《珍珠》一书,介绍了我国宋朝叶金扬成功养殖出附壳(佛像)珍珠。

  结束了暑期一波又一波青少年顶着酷暑来研学的热闹,浙江德清珍珠博物院又迎来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沪地区携家带口的亲子团以及一些专业团队组团来研学的青少年,探寻800多年前我国先祖是如何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出人工养殖附壳珍珠的奥秘,以及蕴含在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和利用系统这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智慧。11月23日,德清欧诗漫控股集团副总经理杨安全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今年来研学的青少年已达3000人次以上,而自2019年2月博物院开始接待研学者以来,已累计接待各种类型研学者5万多人次。

  自2017年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是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以来,来德清一探珍珠这个“世界七大珠宝之首”的有机宝石生成之奥秘者,不仅是国内,更有来自欧美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留学生研修者等百余个团队。德清珍珠博物院成为中华珍珠文明对话世界的窗口,也为全球珍珠产业的研究、展示与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如何让德清开世界珍珠人工养殖先河的珍珠传统养殖系统完好地传承,让这个积淀着华夏古老的农耕文明与智慧为今天的德清发展再创辉煌?德清县副县长王振权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德清的决策者就如何在“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一直在思考、在行动。为保护好这份沉甸甸的、一代代德清人与大自然和谐演进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生态智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德清在立法保护的同时,着力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区域传统珍珠养殖、鱼蚌混养、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的文化内涵,让这份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珍珠全产业链的发展孕育过程,也是德清县域高质量发展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许多农村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以淡水珍珠养殖和利用为切入点,推动德清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共富先行的示范样板。”

  

  山清水秀的德清:淡水养殖的孕育之地

  德清,位于浙江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1800年前建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宋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

  从杭州驾车北行75公里,一走进河港纵横、漾荡密布的德清,顿时神清气爽。这里,水域面积约23万余亩,湿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44%以上,东苕溪、运河两大水系纵横交叉,孕育了七大潭、八大漾。其中,300亩以上的有43个,1000亩以上的有11个。各乡镇之间还有40余条乡际河道,一条小船便可通达四方。直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人走南闯北始终是摇橹出行,到看似近在咫尺的杭州至少花一整天,如今高铁仅仅15分钟便到。

  湖塘荡漾、河溪溇港,水乡德清景观多样,为发展淡水养殖奠定了资源基础。早在2000年前,德清人已利用水面养鱼。范蠡携西施扁舟五湖时,曾隐居德清,开创了德清渔业历史。据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相传今干山乡境内的范蠡湖(今蠡山漾),为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养鱼处,为纪念范蠡,其隐居山麓称为蠡山,将山北千顷大湖称作“范蠡湖”。乡民还在蠡山建祠供奉,至今每年重要时节,上山致敬感恩者仍络绎不绝。传统养殖方法沿袭至今,地方水产品种丰富多样,自古以来德清三合乡的青虾,禹越镇的黑鱼,乾元镇的白鱼,钟管、新市的黄颡鱼等,在长三角地区都是文人墨客耳熟能详的珍馐佳肴、待客上品,其水产养殖规模和数量历来位居浙江省前列。

  

  800年前的叶金扬:成功养殖出附壳(佛像)珍珠

  除了养殖各种鱼类,德清境内清澈丰盈的河水,还成为珍珠养殖的最佳之地。

  珍珠被誉为是大自然赋予人类不可思议的奇迹,世人均视其为珍宝。有史以来,珍珠始终象征着富有、美满、幸福和高贵、权威。我国关于珍珠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大禹定珠玑大贝为贡品,“珠”就是指珍珠。今天为人熟知的贝壳,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重要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珍珠是当时货币最高层级,以大宗和远程商品交易为主,可换粮食和土地。到了汉代,珍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品之一。

  对于珍珠起源,东西方均有各种神话传说,但也有很多接近科学的成珠说。早在汉代初期百科著作《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蠬之病而我之利。”蠬同“蚌”,并留下了“蚌病成珠”的成语故事,可见当时对蚌贝类受异物刺激而成珠已认识并记载。西晋潘岳《沧海赋》“煮水而盐成,剖蚌而得珠”,说明我国古代对“蚌生珠”早已感知。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其孕珠若怀妊然,故谓之珠胎。”对珍珠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我国首创用蚌培育珍珠的方法。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工育珠技术始于宋朝。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最早记载了珍珠的养殖方法。到了南宋时期湖州人叶金扬发明了用褶纹冠蚌培育成附壳珍珠,因当时的浮雕多采用如来佛像,故又称佛像珍珠,每壳上各有对称的三或四行半球珍珠或佛像珍珠,并在当时的德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据文献记载,当时从事珍珠养殖的农户多达5000余户,德清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今天的德清钟管、洛舍、雷甸、新安和新市等乡镇的水网地带,是宋代以来天然珍珠和人工珍珠培育的重要产地和发源地,而德清十字港、荷叶浦、钟管、新市等地是珍珠商贸的集散地。到了明代,湖州地区珍珠养殖已很普遍。明代的伍载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就是最好的写照。清代,珍珠养殖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人工养蚌育珠已具规模,地方文献资料较完整记录了各类育珠法。

  

  600年后的珍珠养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800多年前南宋叶金扬将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转化成有意识的自觉培育过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大创举。在很多国外贝类书籍,均记载有我国利用或其他金属制成的扁形佛像,插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培育成佛像珍珠的事迹。而直至600多年后的19世纪,瑞典、日本受我国珍珠养殖启发才开始人工养殖。

  国外最早进行珍珠培育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vonLinne)。1756年,林奈利用与佛像珍珠养殖技术相似的原理,在贝壳的外侧穿洞,将附在金属棒一端的石灰球插入贝体内处,5年后收获了有柄珍珠。对于林奈的珍珠培育方法,当时不少研究学者都认为他是受到中国叶金扬附壳珍珠培育方法启发。1772年,瑞典科学家格瑞尔对叶金扬的育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将这一技术带回了欧洲。格瑞尔在报告开头提到:“中国的珍珠生产协会的人一直保守这个秘密,我从未见到有人将之发表。因此,很荣幸向皇家学会报告我在广东所了解到的珍珠生产情况。”由此可知,中国人工育珠方法到了18世纪还是秘密,格瑞尔极有可能是第一个将中国人工育珠方法介绍到欧洲的人。

  1867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创办的期刊《一年四季》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附壳珍珠形成的过程。这一描述说明,此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附壳珍珠的形成方法已经相当了解。当佛像珍珠出现在欧洲市场时,极大地激起了欧洲人的好奇心,至今欧洲人仍认为带有佛像的珍珠是法力的代表,所以经常把它用在各种法器上,或者当作随身携带的护身符。

  清末我国珍珠文化传入日本。受我国附壳珍珠养殖方法启发,1893年御木本幸吉在三重县神明浦成功获得5颗人工半圆形附壳珍珠。为获得正圆游离珍珠,1902年见濑辰平开始在三重县矢湾研究,随后西川藤吉也于1905年在三崎和福良开始相关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珍珠产业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