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文化大院 日期:20211206
新表达新路径推动农村题材电影新发展 京郊半壁店村:墙绘成艺术打卡地 两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山东嘉祥: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品牌 第二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江苏太仓 小小服务站 百姓的连心桥 安徽肥西县官亭镇 “七老”文化服务活动唱响夕阳红 山东冠县 党建引领助力基层送书画活动开展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005版:文化大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新表达新路径推动农村题材电影新发展
· 京郊半壁店村:墙绘成艺术打卡地
· 两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 山东嘉祥: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品牌
· 第二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 江苏太仓 小小服务站 百姓的连心桥
· 安徽肥西县官亭镇 “七老”文化服务活动唱响夕阳红
· 山东冠县 党建引领助力基层送书画活动开展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脱贫攻坚电影用光影见证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诞生,为今后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创作带来启示——

新表达新路径推动农村题材电影新发展

杨柳

  

  

  新表达新路径推动农村题材电影新发展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海报。 资料图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电影人将镜头聚焦这场历时8年、史无前例的艰苦“战役”,用光影见证了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诞生,深情讲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平凡而伟大的扶贫、脱贫故事。

  日前,在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电影节开幕式现场,“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推荐活动”公布了最终推荐的10部影片名单。作为脱贫攻坚电影集体亮相的高光时刻,代表中国电影人交出的一份关于时代之问的答卷,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崭新的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

  

  创新乡土电影的表达

  2016年,《幸福快车》拉开了脱贫攻坚电影的序幕,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立项备案、创作生产了近两百部脱贫攻坚电影。其中《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等电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各级各类电影生产主体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壮举的光影见证中,既有国有制片厂和民营影视传媒公司或独立或联合制作的类型片和文艺片,也有各级政府牵头、影视公司承制的以宣传为主要诉求的主旋律影片。参与度之广泛,几乎涵盖了我国当前影视创作的主要力量,体现了我国当下影视创作的基本格局。

  脱贫攻坚电影从生产内容上来说,主要聚焦于乡村叙事,延续了中国乡土电影的传统,但切入的角度、表现的维度、思想的深度、美学的风度,相比传统乡土电影,有了令人欣喜的创新和拓展。

  一是新时代精神。贫困乡村如何走上致富道路,中国农民如何映射社会理想,“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意蕴……这些更富时代感的命题,是脱贫攻坚电影紧跟国家政策、紧扣时代脉搏,超越传统乡土电影,在思想层面着力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在影像层面着力表达的落脚点。《十八洞村》源起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影片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不喊口号不做宣教,而是接地气地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等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填土造田的脱贫故事,生动体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电影无不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自觉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皈依,有意识地将一村一地的脱贫经验和治理实践上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共同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蓬勃发展的精神图谱。

  二是新乡土主题。脱贫攻坚电影将一度边缘化的农村电影重新拉入到主流电影的阵营中,这和影片主题的创新息息相关。以中国影协推荐的10部“脱贫攻坚主题优秀电影”为例,这些影片将现代意义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编织进故事的肌理中。《我和我的家乡》探讨医疗、教育、交通、治沙、扶贫等农村发展极为关切的问题。《千顷澄碧的时代》创新性地引入“金融扶贫”概念,讲述扶贫干部带领兰考县人民奔小康的历程。《扶贫主任》以产业扶贫扶智,表现了基层扶贫干部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的风范。《春天的约定》采用大学生的视角记录扶贫干部的日常。《我的父亲焦裕禄》从儿女的视角讲述焦裕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两部影片小切口大情怀强代入,深化了英模传记片的主题。《又是一年三月三》《伊水栾川》《后池新愚公》不约而同地聚焦交通问题,扶贫干部带领贫困户开山凿路,打通致富路,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真问题。《青春作伴好还乡》和《一点就到家》以返乡青年为主角,追逐梦想、激情创业成了青春的主题。这些影片大多改编自真实人物故事和真实案例,对脱贫扶贫、乡村有效治理和农村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新时代“乡土中国”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意义,阐释农村发展新理念,拓展了中国乡土电影的新主题。

  三是新农民形象。在脱贫攻坚电影谱写的扶贫干部和乡村人物群像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返乡青年”所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他们有的大学毕业后回乡担任村干部,在扶贫工作和家乡建设中挥洒青春激情,如《秀美人生》中的黄文秀、《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管松江,不一样的奋斗和成长故事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崭新风貌和时代担当。有的回乡创业,在广阔农村寻找商机,救赎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如《一点就到家》中的三个年轻人,利用互联网思维创立乡村快递公司、运用新营销方式培植咖啡新品牌。这些年轻人用新观念新技术为家乡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用热血和燃情的青春语态塑造了影片的时尚感和时代气息。

  

  探索提高市场影响力新路径

  《我和我的家乡》继《我和我的祖国》之后,以28.29亿元的高票房收获成功,示范了脱贫攻坚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一点就到家》以3.12亿元的票房表明了中小成本的脱贫攻坚电影也能跑出市场黑马,收获高关注度。《十八洞村》以1.07亿元的成绩证明了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脱贫攻坚电影也能撬动市场。

  合理融入类型片的元素和范式,遵循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将高大上的国家宏大叙事转变成接地气的个人小叙事,将严肃冷峻的政治话语转换成年轻人喜爱的轻松活泼的话语,是主旋律电影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基本策略。《我和我的家乡》和《一点就到家》均以喜剧类型完成脱贫攻坚的主题叙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一点就到家》用青春励志喜剧的范式,讲述了三个有梦想肯实干的青年合伙人疯狂、荒诞的返乡创业历程,轻松幽默的台词巧妙地转化了政治话语,让观众在谐谑的笑声中思考在脱贫路上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

  《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文艺片融入主旋律的路径,其影像制作的精致度和视觉观赏性不输商业大片。在青山梯田、诗意田园、苗族古寨的外包装下,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脱贫故事,洋溢着现实主义芬芳的美学风格,满足了观众观影的审美需求和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

  脱贫攻坚电影的市场影响力不仅建立在坚实的内容生产基础上,在营销策略上更是匠心独运地打出了许多新玩法。2020年国庆档期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在后疫情时代和链路营销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将线下的营销转往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平台,打造链路营销生态矩阵,精准触达到目标观众。《我和我的家乡》推出“万店齐播”直播卖票活动,辐射范围稳居同档期榜首。在天猫万店齐发产品,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全网超1亿人次的曝光量。与此同时,利用短视频宣发,联动平台技术能力、明星主创、平台用户等多方优势资源,创造出170亿次的超高话题播放量。

  小成本影片在宣发费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尽量拓宽播映渠道,网络播出、社区放映、组织包场,利用长尾效应线上线下联动。《十八洞村》和《秀美人生》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走出了“小而美”的营销路线。

  

  对乡村振兴电影的启示

  不同的社会进程和历史阶段,不同的政策理念和时代主题构成了乡土电影不同的意义系统,乡村振兴电影接续脱贫攻坚电影而来,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和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站在新起点新形势新语境下的乡村振兴电影,可进一步创新表达,深化内涵,升华主题,升级制作。

  数据表明,脱贫攻坚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下沉到了四线城市和乡镇。因此,熟悉和研究目标观众的观影趣味,精准卡位观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至关重要。同时,也要注意整合电影生产优势资源与区域性具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杜绝资源浪费型的同质化生产。要遵循电影艺术创作和传播规律,不管是类型化还是文艺化,都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落地附着在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上,用真实、真情满足目标观众的娱乐、审美需要。

  在叙事策略和戏剧冲突设置上,要抓住乡村振兴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新思考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重新挖掘农业、农村、农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内涵,真切关怀农民所思所想,真实表现乡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尽可能地展示其丰富性和深度、广度。重新体验永恒的土地作为国人的根与魂所承载的情感意味,以及土地对三农发展的多层意义,将农村作为独具特色、表意繁复的空间主体融入“乡土中国”的叙事中,以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兴盛乡村文化,大幅度提高乡村振兴电影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