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乡村人物 日期:20211118
郑向群:痴心一片投身厕所革命 沈兵:农村改厕“尖兵” 看畜牧大市亳州开展种养绿色循环实验 “文明实践本土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008版:乡村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郑向群:痴心一片投身厕所革命
· 沈兵:农村改厕“尖兵”
· 看畜牧大市亳州开展种养绿色循环实验
· “文明实践本土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向群:痴心一片投身厕所革命

张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慧斌

  

  

  郑向群:痴心一片投身厕所革命

  

  2019年郑向群(右二)带领团队成员在贵州省剑河县乌泥村安装三格式化粪池。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今年11月19日是第九个世界厕所日。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近年来,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农民群众总体认可。在这背后除了亿万农民的支持以外,还有那些投身于农村厕所革命事业的专家、基层技术员默默付出的努力。今天本版特别推出他们中的代表,以此致敬农村改厕中的奉献者们。

  “当天,她把整棵树的樱桃都摘给了我们。”想起今年夏天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指导农村改厕,示范户家大妈为了表示感谢,热情招待改厕团队的场景,郑向群心里一阵暖意。

  郑向群,人称“厕所小王子”,是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他的足迹遍布南北方各个农村的改厕现场。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耐心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作为首席专家,他严格落实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及时纠偏校正。每一处改厕施工现场,既是他的教学点,也是技术标准的宣讲台。

  农村卫生厕所是为农民而建,农民满不满意是最终衡量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郑向群带领他的团队走南闯北,亲自挖基坑、埋管线、清掏化粪池……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头等大事。”郑向群说。

  

  “老郑是个性情中人”

  农村改厕,任务最难最重的是贫困山区。2019年,郑向群和他的团队来到贵州省剑河县搞改厕试点。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距省会贵阳市290多公里。“下了飞机后,还要租车开五六个小时到县里,从县里再走1个小时的山路到村里,这是常态。”郑向群笑着说。

  这样的“常态”郑向群却不敢轻易向团队成员“透露”。“我是被老郑骗过来的。”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助理研究员魏孝承回忆起当初加入团队时的情景,开玩笑地说。魏孝承刚毕业时给环保所投了一份简历,对于这个人才,郑向群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正愁没人和我出差,刚好他来找工作投简历,我就说:看你不错,但要考验你一下,这样吧,明天跟我出差。”就这样魏孝承和郑向群来到了剑河县宝贡屯村,“稀里糊涂”地住了下来搞改厕试点工作。

  “刚开始,农户对改厕积极性不高,我们都要亲自动手给他们搬材料,亲自给他们砌砖。”首席助理张春雪说,为了让村民理解和支持,团队的每名成员都身先士卒,给当地群众树立一个榜样。

  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他们打成一片,郑向群有时也会带着团队成员请村民喝酒谈心。一次,酒过三巡,魏孝承提出想去县城酒店洗个澡再回村里,结果郑向群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顿,“干我们这个的要吃得起苦”。

  第二天,郑向群找到魏孝承道歉,表示话可能说重了。郑向群解释说,在基层改厕,就是要村里人看到团队的态度,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农民群众才能信任他们。

  虽然被郑向群骂了,但是魏孝承被他的冲劲深深打动了,他最终选择留下来。而一个月后,郑向群也才知道,就在那一天魏孝承接到了3个单位的工作通知,无论哪个待遇都比他这里好。

  “老郑是个性情中人,也是干实事的人,干活一直冲在最前面,从他身上能学到不少东西。”谈起在贵州试点改厕的那段日子首席助理王强说道。

  剑河县改厕的4个试点村都在大山里,每天,郑向群和团队成员都要跑一遍,一遍就是一整天,每个试点现场都需要研究人员去盯,一盯就是一个月。

  在郑向群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下,当地改厕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当年底,宝贡屯村共计建卫生户厕140座、公厕4座。与此同时,“剑河县缺水山区改厕和厕所粪污庭院消纳及大田回用模式”获得成功,并荣获第一届全国农村改厕技术产品创新大赛应用推广项目组一等奖。

  

  “小心以后出门挨打”

  郑向群认为,农村厕所革命的根本目标是,将旧式厕所改成(无害化)卫生厕所,让老百姓体面地上厕所,无卫生、环境风险。厕所革命“改”是手段,而“用”是根本。

  为了让农民群众“用”好厕所,他常年行走在农村,进农户看厕所。“暗访被跟踪,调研被狗追,偶尔还会被热心的村民邀请到家里吃饭。”回忆起下基层的经历,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一次,在某地农村调研检查时,郑向群发现一处化粪池有问题,认为里面进了雨水,当地负责人却不肯承认。情急之下,郑向群将手伸进化粪池,捧起一把水:“你看看,你闻闻,到底是粪污还是雨水?”

  农村改厕并非一帆风顺,工作推进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厕标准缺乏,各地对改厕的理解不一致、要求不一样。2019年底,在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农村厕所革命相关国家标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不能有任何闪失。”郑向群接到这项紧急任务便开始了研究。

  可参照的资料太少,各相关主管部门对化粪池和农村厕所的要求不尽相同,编写难度也非常大。郑向群就把所有跟农村改厕相关的标准都打印出来,铺了满满一张床,每天“找不同”,然后打开电脑开会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不管哪儿产的化粪池,不管什么样的化粪池,都必须根据农村改厕实际需要确定标准。

  由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向群和其他专家们几乎天天开视频会,逐字逐句修改,前后修改稿达20多稿。2020年4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等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这三个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农村改厕无标可依的空白,保障了农村改厕相关产品的质量,补齐了农村户厕和粪污处理衔接的短板。

  “刚得到标准正式发布的消息,我团队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晕倒在地,然后抱着垃圾桶开始吐。”这三个标准编写过程的艰辛,至今依然让郑向群感慨。

  新标准发布,对三格式化粪池的有效容积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市面上出售或农村已经采用的很多三格化粪池都低于标准要求。一些厂家生产的化粪池成为不合格产品,利益受损。身边的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小心以后出门挨打。”

  

  “爸,你还是出差去吧”

  “危险”也是郑向群团队的“常态”。2019年底,郑向群到四川省黑水县小别窝村调研当地改厕,脚下一滑摔了个“嘴啃泥”,一颗牙“留”在了改厕现场,至今还没有补上。一个项目下来,团队成员“挂彩”也是家常便饭,在剑河县乌泥村的改厕现场,成卫民在烈日炎炎下指导化粪池安装,身上多处被晒伤。在内蒙古的改厕点,为了抢在上冻之前完成建设,大家亲自扛材料下坑,魏孝承不小心碰破了头缝了三针。

  虽然改厕工作艰苦,但是每当团队的成果得到认可,郑向群心里就感到格外欣慰。东北某地政府听说团队探索出的“厕所粪污+庭院消纳模式”后,该地负责人先后考察了全国多个地方的试点村,最后当场拍板在该地三个村主推这种模式。

  让郑向群欣慰的还有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常年出差在外,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真的很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妻子,一个人在家默默支撑,平时工作也忙,还要照顾5岁的儿子,真不容易。”谈起家庭郑向群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每次出差前,爱人总是细心地把行李收拾好,放到门口。出差回到家里,爱人又默默地把饭做好,还会轻轻对儿子说,“去,跟爸爸玩去”,努力制造他和儿子的相处空间。儿子淘气受到郑向群批评时,他总是俏皮地说:“爸,你还是出差去吧。”

  “虽然妻子平时话不多,但她总为我这个掏大粪的感到自豪。”郑向群脸上堆满了笑容说,“我取得的任何成绩她都比我还高兴。”

  对于农村改厕,郑向群有着执着的信念,久而久之身边的朋友便给他起了“厕所小王子”的称号。在改厕一线,也许好多人叫不出郑向群这个名字,但是谈到“厕所小王子”大家都会说,就是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又能“掏粪”的“大专家”。

  “我觉得还是‘掏粪大叔’比较好。”提起“厕所小王子”的称号,郑向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应该是大家对我们从事改厕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褒奖和肯定,是对整个中青年科技队伍的称呼,而不仅是我个人的名称。”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亮丽,郑向群时常会想起这首诗歌,憧憬着乡村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