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青山依傍,一湾碧水相随。日前,自然风光本就宜人的河北省唐县南唐梅村新建的唐梅非遗馆正式开馆。
该馆是由南唐梅村与驻村工作队共同协调多方建设的村集体项目,目的是贫困村实现脱贫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唐梅非遗馆展品共有100余件,主要分为三类:唐梅挑花绣、纺线织布;从北京朝阳区非遗中心引入的京绣、风车等非遗项目;太行山区的剪纸、荆编、砖雕等。
据介绍,2016年起,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队驻村帮扶南唐梅村。2020年,长期在北京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传承人陈芳刚回家乡南唐梅村时,驻村工作队便与他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发展家乡传统工艺产业。随后,陈芳刚牵头打造非遗工坊,挖掘南唐梅的粗布民间手工艺,引进京绣等非遗技艺,在当地培养绣娘等技术人员,帮助村民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助于建设邻里相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驻唐县南唐梅村工作队队长王伟说。
走进唐梅非遗馆,笔者看到,该馆设置在村边,紧邻稻田,其中馆内最主要的一面墙是村里常见的石头墙,馆内的展品均为村民精心制作,就连非遗馆的文字介绍都是村里的老先生用毛笔写的,风格淳朴,既致敬传统,又保持初心。馆内最为核心的展示项目当属织绣,对于唐梅的粗布,陈芳刚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据他介绍,南唐梅村种棉、纺棉、织布传承历史悠久,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妇女们便开始纺线织布做军装做军鞋,积极支援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我们专门根据《聂荣臻回忆录》里关于制作粗布军装的点滴文字和老照片复制成功了土黄色军装,并将此红色事迹作为粗布的重点文化内涵展示给参观者。另外,唐县传统技艺唐梅挑花绣是和粗布相互依存的。因为粗布有棉线较粗、易辨认的特点,挑花绣所有的针法充分利用这一个特点,形成一个纹样独特、配色大胆、针法丰富的民间绣种。”今年,陈芳刚又从北京朝阳区非遗中心引入风车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主要目的是解决村民处理庄稼秸秆的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唐梅非遗工坊招募了南唐梅、东唐梅、上赤城村留守妇女学习京绣技艺,收购手作粗布,将京绣与粗布融合到文创产品开发。目前,唐梅非遗工坊产品已经销售到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城市。唐梅非遗工坊原创开发的粗布手作DIY材料包深受众多非遗进校园的师生喜爱。如今工坊绣娘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
陈芳刚表示,期待非遗馆未来能吸引更多适合当地百姓学习的非遗项目入驻,更多地把农村闲散资源“智造”成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增收。同时,今后将围绕非遗博物馆开发手工亲子活动等教育项目,从教育的角度丰富唐河一线的乡村旅游。
“南唐梅村山水秀美,百亩稻田更是漂亮,我们将以非遗馆开馆为平台,继续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乡村振兴。”王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