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美在民间 日期:20211117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 广东乳源:瑶乡古村落保护创出新路 河北唐县:乡愁非遗馆“靓”了南唐梅村 山东巨野:文明实践放大书画产业富民效应
  006版:美在民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
·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
· 广东乳源:瑶乡古村落保护创出新路
· 河北唐县:乡愁非遗馆“靓”了南唐梅村
· 山东巨野:文明实践放大书画产业富民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

北雁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风貌。 资料图

  沿山而上的石板路被磨得光滑透亮,偶尔撞出一棵古树能遮天蔽日。当街的门板早已变得粗糙乌黑,门洞上的格子雕花土蒙灰积,残缺的瓦顶枯草茂密,倾在一边的老墙满不在乎地绽开了裂缝。抬头望去,密密麻麻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挤满了山坡,如同一个声势浩大的民居合影。

  这就是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白族文化古村诺邓。村头至村尾,居然在向阳的山坡上拉出近300米的海拔落差。清代云龙州知府王符曾这样写道:“峰回路转,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篁密植,烟火百家,皆傍山构舍,高低起伏,参错不齐。如台焉,如榭焉,一瞩而尽在目前。”

  翻开厚重的史籍,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位于滇西高原澜沧江环抱中的云龙就因盐设县,谓之“比苏”,作为当时的云南三大盐井之一。但诺邓确切的史书记载则始于唐代,《蛮书》有载:“剑川有细诺邓井。”及至明代初年,朝廷在诺邓设置“五井盐课提举司”,以诺邓为核心的云龙五井,每年上缴朝廷的盐课银高达3.8万两。

  历经两千载光阴的浸染,诺邓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蜕变。直到今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无数盛誉纷至沓来。拾级而上,感觉就像走进一个规模宏大的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支撑起这每一块牌匾的,都是一本本厚重的时间大书。

  行走在诺邓古老的村巷,两边的屋檐下,还会时不时遇见盛满卤水的铁锅,锅中放有铁瓢。从古至今,诺邓人习惯了将食盐加工都交付与时间。村口的盐文化博物馆后面,是一座古老的龙王庙。世代以盐为生的诺邓人,常常会到庙中求神祈愿。但他们祈求的不是雨,而是旱。只有每天阳光普照,雪白的盐巴才会迅速并源源不断地加工出来。支在旁边的一把竹筛里,略略泛黄的盐块雏形初现。而摆在旁边用来出售的托盘里,雪白的柱形盐筒被印上了“诺”字招牌,让人忍不住抓在手里就想狠狠舔上一口。恰恰就是这一锅一筛和一盘,向人们展示了旧时食盐在漫长时间里的诞生过程。

  除盐筒外,村巷里见到最多的是出售诺邓火腿的招牌。这道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火爆异常的美食,是当地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也是时间的杰作。经受日精月华的历练,并浸透足够的岁月沉积,自然的弥香才如此耐人寻味。看那逐渐泛满绿苔的表皮,回想昨夜农家菜馆里吃到的味道,让人垂涎欲滴。

  村巷随山就势,在一个个低矮古旧的院落包合下弯拐伸延,逐山而上,山风轻摇而至,将村落衬托得异常宁静。走过小桥,便听到马蹄声响,伴有清脆的马铃。接着驮马就来了,后面跟着的妇女个子小巧,急促地叫唤:“让马儿、让马儿了……”同行的几位友人赶紧举起手中的相机,急欲捕捉一个生活的镜头,却让她羞怯得立即扭转身子捂住脸庞,再不敢往前顾盼。马儿带着咸风,让人再次感到了时间的存在。

  作为滇西产盐重地,诺邓古村一直都是茶盐古道上的重要集市,自古商贾云集,马帮不断,便也因此加快了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据说,诺邓就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族群迁入而形成的白族村落,素有“九杨十八姓”之说,自元、明以来,陆续有江浙闽湘赣晋等各省移民因经商或仕宦而来,最终却都融合成为纯粹的白族。诺邓古村之中,“进士第”“亚元”“复甲留芳”“兄弟明经”“贡士第”等各种功名匾俯拾即是。从村中央大榕树下的“士大夫第”牌坊,就可直通村背后的文武庙。沿途之中听当地人介绍,诺邓村自古文人辈出。科举时代,村里曾有过进士2人、举人5人、贡生58人和秀才400多人。

  历经千年文化的酝酵,这个深山古村已被深深镌刻上时间的烙印。也正是漫长时间的沉积,使诺邓印上了渊源的文脉,愈加古朴迷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