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中药、配药贴、给病人针灸……这是24岁村医张超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中医馆的日常。1997年出生的他在结束大学生活后,选择做一名乡村医生,为基层群众的健康服务。
“他扎针扎得好,相当到位。”说这话时,村民冯光才正趴在床上接受张超的针灸治疗,擦酒精、摸穴位、下针……专业的手法让张超收获了不少群众的好评。
除在中医馆的工作外,进家入户给村内留守老人检查身体,也是张超不会忘记的“分内事”。
一大早,在结束毛石镇中医馆的工作后,张超带上血压计、血糖测试仪器等,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工作。
“叔,我来给您量血压,您抬一下手。”
“孃孃,您最近要注意清淡饮食。”
“婆婆,您降血糖的药有没有坚持在吃?”
……
绑带、开机、观察数值、询问用药……张超用专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为毛石镇老人送去关心,老人们也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张”或者“张医生”。
“平常量血压、测血糖我们都不用去医院,也不用出门,张医生会定期来给我们检查。”提起张超,毛石镇64岁的村民郑启云满口称赞。
而这个人人称赞的“张医生”,初入毛石时也有些不适应。“我不是本地人,村里老人又比较多,语言沟通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村民听不懂我就慌,习惯提高音量直到村民听清楚为止,常常出诊结束后嗓子都是哑的。”张超笑道,“有时音量过大,村民还以为我在吼他们,后来大家熟悉了才没闹笑话。”
除语言沟通障碍外,因为基层人手少,毛石镇卫生院采取包村落户的工作制度,保障“一村一医”,张超便是该院安排负责毛石镇大梨村的乡村医生。
刚入职还未适应工作环境就有大挑战,怎么办?从医30多年的老村医尹黔便是张超的“引路人”。
尹黔和张超结为乡村医生师徒后,尹医生倾囊相授,张超虚心讨教。上岗4个月,张超就能够独立出诊、入户随访,对每位村民的容貌、性格、身体状况都了然于胸。
“他性格比较沉稳干练,每次跟他讲关于病人的事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也不怕吃苦,学东西也很快。”看着张超一步步成长,尹黔不禁感慨“后继有人”。
“乡村医生”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直接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村医“接棒”,对实现村医队伍“血液”更新有着重大意义。
卫生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福祉,更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汇川区卫健局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紧盯偏远山区的群众看病难题,立足乡村实践,大力推进医生入村工作,对汇川区208个村卫生室、303个乡村医生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医生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小病不出村,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接下来,汇川区卫健局还将持续优化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同时利用有效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乡村医生再教育,努力促进乡村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发展。”汇川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梁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