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内,幼儿见到记者时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我想成为一名警察,抓坏人、保护大家。因为我最喜欢奥特曼,他打怪兽、保护世界,生活中警察就像奥特曼一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今年4岁的沙马阿旺,瞪着大眼睛,向记者描绘着自己的理想未来。
几年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还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致贫原因中,不会说普通话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给凉山民族儿童学习带来影响,还给他们成年后外出工作带来极大阻碍。因为不会普通话,找工作困难,能找到的也通常是以体力活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收入偏低的工作;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顺畅交流解决,较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失去晋级加薪和职业拓展的机会……
扶贫先扶智,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幼儿抓起。近三年来,凉山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从娃娃开始抓,普通话普及率逐年快速提升,教育帮扶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凉山州49%学前幼儿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
语文成绩33分,数学成绩76分。2018年,布拖县拉达乡中心学校学生乃古子道在小升初考试中考了班级第六名,虽然排名靠前,但乃古子道却对成绩并不满意。他知道,从小缺乏普通话教育,限制了他的学习能力。
凉山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宋刚科长告诉记者:“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不会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变成‘会说话的哑巴’。因为学校使用的都是国家通用语言教材,老师用普通话上课,所以他们在小学一二年级基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话,三四年级能听懂一些(普通话)了,但‘一步慢、步步慢’,听不懂、跟不上,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代又一代民族幼儿因不会普通话而‘输在了起跑线上’。”
相关机构调研报告显示,凉山州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本该上初二的14岁孩子,由于不会小学三年级教材内容,而和10岁左右的孩子同在小学上课的情况,导致该地区小升初升学率提升缓慢。
“2018年时,凉山54万名学前幼儿中有近一半听不懂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常常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辍学情况相对普遍,这样贫困会延续到下一代,脱贫更难。”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说,“因此,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凉山教育必须跟上,而语言是教育的基础,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详细深入调研,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贫困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力度。开展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行动”。随后,教育部、原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语委等部门印发多部文件支持推普,并在当年九月份,正式确定将凉山作为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教育行动的试点。
“我们形成‘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团体实施、专业机构保障、社会各界捐赠和第三方机构评估’的五方联动工作机制,为‘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构筑起全面的制度设计。”李守山介绍说。
让乃古子道遗憾的幼儿普通话教育,终于在凉山州迎来历史性转机。
三年来累计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惠及43.6万名学生
“我们运用沉浸式情景教学法,以润物无声的全语境教育手段将普通话教学渗透在幼儿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促使幼儿以自然的方式在轻松的情景中掌握普通话的听、说、用基本技能。”学普项目技术保障单位——北京三好互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强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走进由三好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越西县书古镇新华村幼教点,体验了一堂沉浸式情景教学法课程。
“小朋友们,我们中午吃的是什么呀?猪肉。”午饭时,辅导员马海阿衣莫指着碗里的肉说,“我们谁可以用‘猪肉’造句啊?像猪肉好不好吃、猪肉真好吃。”
“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吃猪肉了。”
“猪肉是白色的。”
“我爸爸最喜欢吃猪肉了。”
……
幼儿们纷纷举手示意,老师一个个点名起来回答。
马海阿衣莫课后告诉记者,三好公司的培训方式,是先让孩子听懂,通过发音、组词和造句训练,能让孩子们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点。同时使用PPT、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解,在图像、声音与图形反复刺激之下,让幼儿加深理解,转化到会说、敢说、会用。
“我们中午吃的是猪肉,我很喜欢吃,我哥哥也喜欢。”课后,当记者问4岁的吉一石布时,他以非常顺畅的语言逻辑和标准普通话发音回答记者。
“我们教学体系从幼儿的听懂识别、模仿学习、联想能说、再现敢说、巩固强化、拓展会用中最大程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何强介绍,“我们整个培育体系,始终围绕师资与幼儿两大主体,通过给予幼儿全面关照,促进普通话的交流运用;借助“学普进社区”活动和“小手牵大手”方式,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营造全普通话社区语言环境;深化项目组工作人员和督导员的教育情怀,在过程中保障学普工作成效。”
辅导员是园丁,课程体系便是水和阳光。据了解,除三好公司以外,北京华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普通话语言环境+学普课程+特色课程”的多维课程体系,受到学生的欢迎。
据统计,两家技术单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514场,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组织400多名督导员现场督促指导69501人次,研发和发放各类教辅资料236万余套,惠及43.6万名彝族3至6岁学前儿童。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洪波说,“‘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实现了预期目标,对试点地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遍提升了民族地区基层幼教水平。”
在园幼儿、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普通话合格率均达到90%
“叔叔好!阿姨好!”记者走进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海拔2900米的山区,温度常年偏低,身穿红黑蓝绿相间彝族服饰的儿童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里,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迎接我们的到来。
两间大教室南北通透,孩子们围坐在黄色大课桌边,墙面上贴着彩纸,标注着生活区、休息区、学习区,半人高的书柜里,有各式教辅材料、儿童故事绘本等书籍。教室的西北角,不足两平方米的舞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蓝色背景下贴着黄色标语: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叔叔,我念首诗给您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今年三岁多的亚依敏,兴奋地跑上舞台,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亚依敏的变化是全班7个孩子中最大的,半年前刚来幼教点的时候,老躲着别人,不敢说话,哭闹的厉害。现在她非常开朗,而且特别愿意说普通话,每次看到有叔叔阿姨来了,她都会主动上前讲话,背古诗、唱儿歌。”幼教点辅导员安子有杂向记者介绍。
安子有杂是火普村幼教点的辅导员,见证了这几年“学前学普”给当地带来的改变。“孩子刚来的时候,跟他讲普通话是完全听不懂的,要说一遍彝语,再说一遍普通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们逐渐能听明白意思,能够开口说,到后来喜欢上讲普通话,尤其是朗朗上口的儿歌。”
在凉山州,像火普村和新华村一样学习普通话的教学点一共有3996个,配备了16617名辅导员。凉山州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参与“学前学普”试点的儿童绝大部分能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和养成好习惯的目标,并且升入小学后成绩明显提高。
乃古子道的小学弟、布拖县拉达乡中心学校一年级二班的勒古莫日作,在幼教点学习普通话一年,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83分、数学94.5分,是班里的第一名。
根据凉山州2020年一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统计,与未开展“学前学普”试点前的2018年同期相比,一年级语文、数学平均分分别提高了21.37分和20.18分,提升率分别为73.77%和44.45%;二年级语文、数学分别提高了16.12分和19.32分,提升率分别为47.22%和42.88%。
“我们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巩固拓展提升质量、加强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狠抓落实等方面下功夫,加大在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困难上的投入力度。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集中优质资源,持续开展‘学前学普’工作,加强大小凉山地区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学前学普’工作的衔接,探索面向部分基层小学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