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各乡镇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来,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咱们村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生态旅游为我们带来经济收益。特别是2021年,玻璃栈道开通以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也跟着做起生意,一天能卖二三百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感谢党的好政策。”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村民康生彦乐滋滋地说道。
曾经的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是一个受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致富路径单一的“落后村”。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发展生态旅游,打响将军沟旅游品牌,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换了一种“新活法”。
向化藏族乡党委书记刚占保介绍,2021年村“两委”把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带领群众念起旅游“致富经”,尤其是投资760余万元的玻璃桥栈道建成运营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周边生意越来越红火,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良教乡下治泉村,有一座水泥管搭建的独木桥,是村民每日的必经之处,遇到阴雨天气湿滑,通行困难,也存在安全隐患。下治泉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把独木桥改造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积极协调县交通局投资12万元,建起一座4.5米长的新桥,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消除安全隐患,还赢得民心,促进经济发展。
如今每天走在新桥上,村民心里乐开花。老党员韩有财说:“小心翼翼走了几十年的‘独木桥’变得平坦宽阔,老人孩子出行再也不用担心了,村民打心底里觉得温暖。”
村党支部书记冶生彪表示,下一步,村里还将建一座新桥,还要实施美丽乡村项目,要把一座座便民桥,修建成党群干群连心桥。相信下治泉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每年7、8月汛期来临时,处于脑山地区的青林乡防汛工作就尤为重要。连续降雨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雨水过多也可能堵塞村内道路和管道,或者造成群众房屋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青林乡把防汛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务实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2021年入夏以来,乡党委带头组织党员群众抢修道路,维修水管,清理堵塞,统计因雨水导致的田地受灾面积,及时清除水源地周围垃圾,帮助村民恢复正常生活。先后修补道路6.25公里,维修管道112米,清理垃圾1208吨,上报受灾农田102.1亩,排查地质隐患点15个,维修房屋16处,用实际行动温暖全乡群众的“心窝窝”。
“‘用心学党史,真心办实事’已成为青林乡的主旋律。下一步青林乡将继续以更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青林乡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青林乡党委书记史延海表示。
金秋时节,青山乡百亩油菜花田里,一场油菜规模化观摩活动正在举行,参会人员认真听着种植大户分享种植经验,从机械化播种、规模化种植到生产现状、绿色防控、田间管理再到分析种植效益、地理优势等,应有尽有。种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里能够得到解决,大家在相互学习中提高种植技术和解决田间管理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观摩活动真好,直接在田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学到很多知识,比在会议室、课堂里上理论课实用多了。”参会的红泉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元高兴地说。
实事办到心坎上,解难解在紧要处。青山乡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立足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青山乡党委书记马明录介绍说,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见成效,为粮食丰产丰收和农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他们先后举办油菜种植观摩会,组织种植大户参加城关区域站基层体系建设项目(县内)观摩培训班,根据农时为各村发放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农药,并为西山等6个村、2个专业合作社的1.05万亩农田实施无人机喷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