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香四溢,贵州遵义的乡村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湄潭县永兴镇金灿灿的稻田里,种粮大户高方平和收割机手算着今年的收成;在桐梓县官仓镇农家小院里,村民正娴熟地给梨子打包;在绥阳县虹桥社区辣椒基地里,70多岁的周大娘一边摘辣椒,一边和旁边的椒农唠着家常……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在收获的田野中回响,“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正成为黔北农民的生活写照。
背靠苍翠的大山,面朝丰收的果园,桐梓县官仓镇一家叫“聚仙阁”的乡村旅馆里,4名重庆旅客正在剥玉米,有说有笑,十分惬意。院子一旁的长廊里,有人正在钓鱼,微风吹过水面,碧波荡漾。
旅馆老板朱成江是本地人,2012年开始着手建乡村旅馆。“不少旅客在今年回家之前,就把下一年的定金交了。”朱成江说。
“聚仙阁”只是桐梓众多乡村旅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梓县积极转变思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乡村旅馆,不仅让乡村闲置的房屋重新焕发生机,还为当地乡村带来了人气和财气。据统计,桐梓现有乡村旅馆1917家、乡村旅馆床位数8万多张。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量达643.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3.79亿元。
乡村美起来,旅游旺起来。鸟鸣声声,茶园青翠,湄潭县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成热门旅游“打卡地”。
“七彩部落”原名大清沟,是金花村的一个村民组,距县城10公里,现有农户73户274人。“之前因为交通条件差,产业也没有特色,我们村特别贫困落后。”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刘建顺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清沟组围绕脱贫攻坚任务,依托资源禀赋,以茶旅融合发展为抓手,采取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和政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的“四统一、一兜底”方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打造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宜人的“七彩部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化发展路子。
“这里的村民有着多重身份。从普通农民,到后来因茶产业发展变身为茶农,最后跟着组织发展旅游又升级为股东,现如今,景区里个个都是小老板,家家都是个体户。足不出户把钱赚,不再是天方夜谭。”刘建顺说。
“联户长,小区附近的工地噪音大影响休息,请你帮忙反映一下”“联户长,我家孩子一个人在家,请你帮我去看一下”……在绥阳县蒲场镇宜安社区,联户长张君海深受居民喜爱。每天,他都在自己这栋楼里穿行,为居民忙里忙外。
2008年,蒲场镇成立全县首个“移民社区”——宜安社区。2014年,多地生态移民搬迁至此,社区再添“新成员”,现有833户4060人。
为了给搬迁群众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宜安社区按照城市社区网格管理模式,将社区分成若干单元,建立“网格长+网络员+联户长”工作机制,其中末梢的服务员就是联户长。他们走家串户宣传讲解政策法规,将家庭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增进了邻里和睦。
“联户长在社区治理中作用很大,他们承担着政策法规宣传、抢险救灾组织发动、治安信息收集、邻里纠纷调解、移风易俗等工作。”风华镇虹桥社区负责人娄伦飞介绍,虹桥社区是绥阳县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年前,8010名易地搬迁群众陆续从大山搬进新城,住进新房,谋了新业,奔向小康新生活。
“村路宽敞,村子整洁,鲜花遍布,看着舒心,住着舒服!”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村民晚饭后经常在村里散步。“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等标语在七二村随处可见。
七二村党支部书记方勇介绍,2006年以前,全村一半以上人口受过刑事处罚,当时的七二村是许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2006年以来,七二村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帮带、民主自治的方式开始带领村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逐渐将法治的种子埋在村民心中。
从以前一半以上人口有犯罪前科到如今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七二村不仅彻底撕掉了贫困、落后、犯罪的标签,更摇身一变,成了人人知法守法的法治示范村。
“我运气好,刚买的一头牛,没几个星期就下了小牛犊!”正安县中观镇天楼村返乡创业大学生王生林开心地说着家里的喜事儿。
在天楼村,像王生林一样养牛的农户还有7户。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地创新实施了“社会资金帮扶+村委会监督实施+农户实际受益”机制:爱心企业家每头牛出资1.25万元,农户自身只用2000多元就能获得一头牛,以生完3个小牛犊的时间为限,第一个牛犊出生返还50%本金、第二个牛犊出生返还30%本金、第三个牛犊出生返还20%本金,此外所有收入和牛都归农户所有。
“风险由企业承担,村级组织负责监督,农户直接获益,有效解决了以前农户想发展却没有本金的问题。”天楼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说。
除了养牛,王生林还是当地有名的辣椒种植大户。2019年,王生林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流转的20亩土地上种辣椒。
“预计今年辣椒能给我家带来7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只要辣椒好,不愁没人要,再差也有村里面保底收购价兜着。而且我的辣椒都买了保险,万一遇到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我也不担心。”王生林说。
“今天领到了3100元,我得马上到银行存起来。”今年3月,湄潭县兴隆镇庙塘坝村茨梨坝一寨村民王廷辉第3次从村合作社获得了分红。
“我们以‘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国企+基地+农户’模式,建了7400亩欧标茶园,让农民充分参与到发展建设中来。”庙塘坝村党总支副书记、监委会主任梁光琴介绍。
为了带领群众致富,梁光琴带头将家里25亩茶园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15.5万元入股合作社。这次,她分红了3100元。梁光琴说:“预计下次茶农们分红会更多,我们的小康生活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