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黄梅戏《挑山女人》剧照。
“细妹,快让妈妈看看,你哪摔伤了?”“妈妈,年糕摔到山下了,我要捡回来。”连日来,安徽省怀宁县黄梅阁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每晚7点30分,开场的锣鼓都会准时响起,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黄梅戏《挑山女人》正式开演。
跌宕起伏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情节、圆润动听的唱腔,这场今年新排的黄梅戏,一经推出,就让许多观众重新走进了黄梅戏剧场,现场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17年里,无论风雨、不计寒暑,一个女人每天挑着一二百斤的货物往返于齐云山3700级石阶上,磨破了140多双鞋,挑断了70多根扁担,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养家的重任,实在是太感人了。”一观众观看后感慨道。
“黄梅戏之乡”安徽省怀宁县,近年来将黄梅戏纳入文化强县建设和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通过每年开展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地方戏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断层”与“断代”的传承难题,作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不例外。面临这种局面,如何继承文脉、保护遗产、传承艺术、发扬国粹,不仅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任重道远。
“以文惠民,以唱兴戏。黄梅戏艺术要想不断发扬光大,首先必须‘唱起来’。”怀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志耿说。近年来,该县通过“师带徒”培养黄梅戏新秀、创排演新作品、举行形式多样的展演等方式,让专业人士有好戏可唱,让群众有好戏可听。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我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这与许多黄梅戏艺术大师对我的精心指导密不可分。”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挑山女人》主演刘丽华对于“师带徒”的成果感受最深。为了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和现有名家名角的“传帮带”作用,怀宁县聘请怀宁籍以及在怀宁工作过的黄新德、潘启才、熊辰龙、夏圆圆等一大批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怀宁收徒授艺,辅导育人,使得一大批黄梅戏新星新秀脱颖而出,刘丽华就是其中的翘楚。
要想“唱起来”,好剧本是根基。在传唱传统的36部大戏、72本小戏的同时,怀宁县着力排演新作品,先后推出了《邓石如传奇》《独秀山下的女人》《李离伏剑》《皖河谣》《挑山女人》等大型黄梅戏以及《慈母泪》《卖疮药》《生个女娃一样好》等一大批雅俗共赏的黄梅小戏。例如,大型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就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这也是继“徽班进京”220多年后,怀宁县戏剧再度亮相国家级最高舞台。
同时,怀宁县还通过“节带周”的形式,让黄梅戏能“天天唱”。精心举办了“京黄故里”石牌戏会、全国黄梅戏民间班社展演、黄梅戏电视大奖赛、黄梅戏广场文艺天天演等活动,大戏小戏、经典新创、专业业余等同台展演,带动群众自发唱戏、通过录放机随时听戏、手机彩铃下载黄梅戏,让怀宁的城乡上空天天都飘扬着黄梅戏的好声音。
“快走,快走,看戏去!”在怀宁县,这是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语。而这演戏的地方,就在村头巷尾,就在田间地垄,就在百姓身边。
为让农村有舞台可演,让群众有节目可看,怀宁县以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两项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结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坚持室内剧场和室外戏台建设并重,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倾斜,着力加强农村文化舞台建设。
据悉,该县投入文化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每年安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经费400万元,财政今年年初又预算安排配套资金106万元,重点扶持打造了“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乡镇文化大舞台,以满足专业剧团、民间班社以及戏曲票友多方面演出要求和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据介绍,这些年,怀宁县还通过“三条路”来推动黄梅戏“走下去”,走到乡村百姓的身边。
首先是通过“送戏”往下走。采取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购买国有院团、民营剧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下基层“五进”、黄梅戏电影广场大放送等活动,以保证全县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一场以上正规大戏,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其次是为了凝聚社会资源和戏迷人气,怀宁县文联组建成立了戏曲票友协会、曲艺家协会等社团组织,开放公共文化场馆,规范引导开展黄梅戏传唱活动,带动黄梅戏爱好者唱响黄梅戏。通过“协会”带动广大群众,是怀宁推动黄梅戏“往下走”的另外方式。
此外,怀宁县还通过大力开展“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为传承培养“火种”。在各中小学开设黄梅戏课堂,将黄梅戏经典唱段录制成光盘,免费赠送,利用课余时间循环播放,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丝竹不断,传承不息。黄梅戏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只有“唱起来”“走下去”才能真正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怀宁县正以人才队伍为抓手,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再推优秀剧目,唱响黄梅戏,传承好这一优秀民间文化。”汪志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