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三农论坛 日期:20211012
促进集体强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鲁西小寿光”发展经验的四点启示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标准体系
  003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促进集体强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鲁西小寿光”发展经验的四点启示
·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标准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标准体系

陈遇春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培养高素质农民,特别是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标准化、体系化和精准化。

  

  深刻认识构建高素质农民标准的重要意义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逐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擘画了“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蓝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农民职业化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职业精神的提升过程。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劣势明显,加快推进农民的职业化进程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建构一套适宜的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涵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精神等。这个职业标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标准化是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要。从农民培训实践来看,现行培训仍处于“大水漫灌”粗放型培训阶段,培训目标泛化、培训内容错位、培训绩效难以有效评估,教育培训后难以与职业有效对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类型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要着力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素质需求入手,研究建立一套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分级管理相协调的岗位设置,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形成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方案及标准,完善教育培训认证制度。

  

  着力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标准体系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总依据。农业生产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区域性特征。如何解决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与农民培训的统一性,是一个现实难题。我们通过反复实践调研,不断调整研究方法,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又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流程,这就是“两系契合”与“两法归一”的研究路径。所谓“两系”就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分类体系。将农业产业体系划分与专业设置体系进行契合,为构建教育培训标准找到基本参照点。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岗位分类体系。按照“两系契合”方法,我们将农业产业体系的分类与中职、高职的专业设置,以农林类为对象,采用“类型+产业”的组合形式,根据当下各地区培训的类型划分,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及资源依托型4个大类、10个专业类,计76个职业岗位。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职级分层体系。参考技术工人相关职业分类以及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职级标准,本研究将高素质农民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其中初级主要面对农业生产中相对简单的任务;中级要求能够解决相对复杂的任务,并能够担任一定的管理工作;高级要求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解决问题,并能够领导其他人完成复杂的任务;专家级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及知识创新。每个级别从总要求、知识学习、实践能力、责任意识4个维度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要求。在培训中,可依据行业要求将职级标准具体化。

  

  积极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体系

  准确把握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体需求。遵循主体需求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逻辑起点。坚持分层分类的基本原则,聚焦产业,深入调研、深刻分析、深化论证,着力确定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4个层次培训需求。在各阶段,都明确基础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观念与视野等。把职级岗位标准,分层分类,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并以能够实施教育培训为基准,能够根据行业属性,规划职业产业知识体系,规划并开展产业培训等目标。

  系统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培训的关键所在。坚持以高素质农民的岗位职级分类与培训标准构建存在内在的统一性的基本原则,整合高校、企业等多学科专家,组织开发适应标准化要求的精准课程,编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教材读本,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微型视频课程,构建理论讲授、现场示范、音频辅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培训提供支撑。

  全面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载体。涉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新成立农民发展学院为依托,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为研究样本,持续跟进,边研究边试点,研究制定培训总体方案,运用“两系契合”方法调研培训的主体需求,运用“德尔菲法”等研究制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案,不断改进研究路线,丰富研究内容,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的实际中,有效提升了培训的质量,为陕西等省市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