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书记为何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如此重视?从宏观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它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基层,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微观上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大到人生礼仪,小到岁时节令,都需要文化艺术的陪伴。民间艺术可以说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食粮。
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早在2005年,他在“之江新语”专栏中写道:“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一论断显得更加珍贵而独到。一方面,文化事业为经济建设铸魂,经济活动被赋予人文价值就有了更强大的精神支撑;反过来说,一个文化贫瘠、信仰缺失的社会,就如同一个被抽离灵魂的肉体,经济等各项事业就容易失去价值导引。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乡土文化为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浩浩源泉。从耕读传家的族规家训,到重信崇礼的乡风民俗;从二十四节气,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无一不是民族的瑰宝、文明的血脉。因而,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振兴提升乡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民间艺术被称为“活态的乡土文化”。从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窗花上,我们看到的是乡村手艺人的细腻巧思与生活情趣;从那些高亢悠长的鼓曲、民调里,我们听到的是劳动人民恣意挥洒、真切拼搏的生命欢歌。它们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艺术层面,而更像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只要这些民间艺术存在,乡村生活就有活力、有灵气。
然而,随着一些乡村的凋敝,乡村手艺人出现代际断层,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在逐渐没落甚至消失。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留住历史和乡愁,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艺术首先是“人的艺术”,广大的乡村文艺工作者是民间艺术最主要的守护人、传承人。要立足地域特色,开发乡村文化产业,积极促成民间艺人、传统手工匠人等与消费市场衔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弘扬“工匠精神”、讲好乡土文化故事、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积极氛围。
再次,要把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利用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五千载,民间艺术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在朝前看的同时,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弄丢了,要将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推向新的繁荣,让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