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家邻里图书馆正在提供阅读服务。 资料图
“在家开图书馆,2022年名额开抢!”日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家庭证励读计划”向社会大众发布了最新公告。据悉,今年,宝安区图书馆首批邀约了30个家庭参与“家庭证励读计划”,一经上线名额就被抢一空,因为大众申请热情太高,2022年的名额提前开抢。
与“家庭证励读计划”相似,近年来,广东佛山的“邻里图书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马兰书社”,浙江温岭的“家庭图书分馆”等等,都在探索将公共图书馆分点建在家庭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阅读服务体系方面进行了突破,打通了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并有效助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
什么样的家庭可以申办家庭图书馆?以这次宝安区图书馆“家庭证励读计划”为例,只要你年满18周岁,在宝安生活或工作、有固定居住场所,持有深圳图书馆之城读者证一年及以上,并图书馆征信记录良好,家庭或邻里阅读氛围良好,提供可放置图书和开展阅读活动的空间照片,均可向图书馆提出申请。
申请通过后,获得的权利包括:可借图书200册,借期365天;根据个人家庭意愿,向邻里、亲人、朋友或其他人提供图书阅览和转借服务;拥有自主命名“千家书房”的权利;获得“邻家图书馆”授牌定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等。义务则包括:建议每年图书转借20册次以上;每年自行组织开展阅读分享活动不少于3场;提供相关活动照片、视频等材料等。
佛山的“邻里图书馆”、绍兴的“近邻书屋”、温岭的“家庭图书分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马兰书社”的申办规定,除在图书册数、借期、家庭提供阅读空间大小、转借次数等方面有细微差别外,基本框架都大致类似。
可见,申办条件并不苛刻,只要爱好阅读并愿意向邻里们敞开自己的家门,任何一名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家庭图书馆的馆长。
陶湘梅现居佛山市南海区,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幸运地成为佛山第1000家邻里图书馆的开办者,获得2000册书籍借阅权限。当工作人员介绍“2000册书能装满8个1米宽5层高的书架”时,陶湘梅吃了一惊,笑称“那我要回家拆墙打书柜!”
据悉,佛山市自2018年启动邻里图书馆建设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已经建成1285家邻里图书馆。
家庭图书馆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是借阅图书的方便。
位于温岭市松门镇文昌路108弄2号的何荣富家庭图书分馆,是温岭首批挂牌的家庭图书分馆,在这里,每天都有许多孩子来借阅图书。这个家庭图书分馆,已成为附近孩子们享受快乐阅读的精神家园。
自从得知文昌路上建起了家庭图书馆,松门镇竿蓬村村民江正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家的孩子非常喜欢看书。“家门口就可以借到想看的书,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城里图书馆,也不用掐着上班的时间点去借阅,真的很方便。”她说。更令她感到高兴的是,图书分馆里即便没有孩子想看的书,只要把书目报给馆长,过不了几天,想看的书就会送过来。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建成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体系,但仍存在服务范围不够广、城乡均等化有待提升的问题。家庭图书馆依托公共藏书资源,利用家庭的场地和人力资源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输送到社区、农村、家庭,构建起新型的“图书馆+家庭”服务体系,快速增加了基层图书阅览点的布点。
除了阅读点增加带来的方便外,在“图书馆+家庭”的体系下,家庭的主体性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第一批“饮头啖汤”的人,陈丽莉见证了佛山“邻里图书馆”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2018年,刚申办邻里图书馆时,身边人对此认知度不高,随着她持续耐心地做绘本类图书的借阅服务,身边人颇有收获感。如今,她的家俨然成为一个小型童书图书馆。3年来,她利用自有图书和佛山市图书馆配送的200本图书,每周为朋友、同事提供一次借阅服务,用阅读滋养周边孩子们的童年。
陈丽莉说,邻里图书馆还让她找到了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帮助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阅读爱好者,现在她和其他4个家庭每周都会一起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新华书店,阅读氛围都比较严肃,不能大声说话、吃东西。但在家庭图书馆,读者可以互相讨论、喝喝茶,分馆主人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喜好,形成某一主题的袖珍图书馆。”温岭从2016年开始探索建设“家庭图书分馆”,时任温岭市图书馆馆长杨仲芝曾说,家庭图书馆的阅读氛围更轻松、舒适,更容易带动有共同兴趣的人形成阅读圈。
据报道,2020年佛山邻里图书馆的一千余位馆长们累计从图书馆借书23.85万册次,转借图书8.9万册次,举办活动1027场,服务读者2.96万人次,自发策划、组织、开展阅读活动1500多场。一些家庭自发策划、组织、开展的阅读活动,如永无岛邻里图书馆的“云朵姐姐故事会”、小橘灯下邻里图书馆的“童读书绘”、好友营邻里图书馆的“快乐的海洋环游”等,已逐步形成自有品牌。
各地家庭图书馆将社会的细胞——家庭隐藏的文化创造力挖掘了出来,正如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在评价“邻里图书馆”时说的那样:“邻里图书馆运用非政府的空间,让基层图书馆布点直接进入社区和民众中间,将住宅等私人财产变成公器,在财产观念、价值观方面是非常大的创新与突破。”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图书馆+家庭”这种模式中,农村受益明显。杨仲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说,在温岭市最先建成的200家“家庭图书分馆”中,农村占了七成,成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农村开展全民阅读的有效手段。
家住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阿日勒嘎查的敖特根达来,被附近牧民形容为“藏书家”“散文家”“牧民诗人”,“马兰书社”的设立改变了他的生活。以前他只是自己爱好阅读、写作,现在,他的家里聚集起了一大批爱好读书、写作的附近牧民。
日前,鄂托克前旗图书馆在敖特根达来家举行了“马兰书社”经验交流座谈会,敖特根达来说,“马兰书社”的设立为他和附近牧民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增进交流、促进友谊的平台,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他希望自己可以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乡村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哺育更多优秀人才。
“马兰书社”是鄂托克前旗图书馆设立在群众家中的图书分馆,于今年首批开通了5个。据悉,下一步,鄂托克前旗图书馆将继续完善“马兰书社”阅读体系,建立更多农村基层“马兰书社”服务点,通过振兴乡村文化为全面振兴乡村战略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佛山市还于去年底开通了首个市外“邻里图书馆”——“木里群星邻里图书馆”,该邻里图书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城附近一家名叫“格兜”的农家乐里,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帮扶模式。据农家乐主人李群星介绍,自“木里群星邻里图书馆”建成后,农家乐周边几百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有了学习和阅读的地方。
“图书馆+家庭”模式正在各地蔓延,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层化,确切说是社区化、农村化,也就是说,“图书馆+家庭”模式是适合在农村铺展和推广的。希望未来,“图书馆+家庭”模式可以在广袤乡村开出更多“美丽的花”,帮助乡村群众随时享受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滋养,不断弥合城乡差距,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