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国际农业 日期:20210907
中国土豆在尼泊尔开花结薯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桑蚕丝绸产业 携手共建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 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数字技术 援外示范村建设经验交流会首次举办 云南与越南农业人才交流合作初显成效
  004版:国际农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中国土豆在尼泊尔开花结薯
·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桑蚕丝绸产业
· 携手共建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
· 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数字技术
· 援外示范村建设经验交流会首次举办
· 云南与越南农业人才交流合作初显成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9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桑蚕丝绸产业

——访中国中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共同发布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其中包括规模化集约化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20%以上,形成一批桑园面积达10万亩以上的重点蚕桑生产基地、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缫丝、织绸工厂和国际化大型骨干企业,缫丝综合能耗降低50%、劳动生产率提高30%。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蚕桑丝绸这一融农工贸为一体的传统产业将面临新的飞跃。

  桑蚕丝绸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在哪里,“一带一路”倡议又将给这一历久弥新的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国从事丝绸业务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中国中丝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

  

  在国际舞台上亮出“中国好声音”

  

  记者:我国目前的桑蚕丝绸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

  王波: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全国蚕种、蚕茧、生丝、绸缎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球的80%、70%、80%和4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桑蚕大国。

  我国庞大的蚕桑生产规模,不断提升的生产加工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茧丝绸产品,正在持续释放着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中国作为世界茧丝绸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和优势不断巩固提升,从丝绸大国转变为丝绸强国的进程正在加快。

  同时,在原料定价权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丝绸产品设计近些年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并不逊于国际上的知名产品,兼具“物美”和“价廉”的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都将为我们国内桑蚕产业整个链条的从业者争取更多的收益发展潜力。

  

  记者:“一带一路”为桑蚕丝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契机?

  王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倡议,而桑蚕丝绸,恰恰是“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历史符号、文化载体。

  “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例如越南、泰国等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受限于经营结构、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产业发生萎缩。我们作为传统的桑蚕大国,有责任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广泛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开拓市场,同时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上形成更为优化的产业布局与国际分工,带动产业集群效应。

  在肯尼亚,中肯两国近几年共同探索建设丝绸产业园,双方通过桑苗试植、蚕种试养等一系列试验和产业调查研究活动,证明了在非洲发展蚕桑产业的可行性。桑蚕产业正在成为肯尼亚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种桑养蚕这一传统产业也作为农业外交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产业之一,见证着中肯、中非友谊步入新发展阶段。

  

  桑蚕产业正面临“破茧成蝶”的重要机遇期

  

  记者: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布局已呈现“东桑西移”格局,这种格局对桑蚕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波:随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的发展,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中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东桑西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可以看到,“东桑西移”并不是一场西部承接东部淘汰的落后产能的过程,而是桑蚕产业“破茧成蝶”,发挥东部、中西部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产业区域合作的重要机遇期。

  在云南普洱,中丝集团运营的蚕桑基地,直接带动当地蚕农就业3万余人,蚕农售茧年收入达1.3亿元,每户年收入超过万元。在四川攀枝花,中丝集团在金沙江流域新增优质高端丝绸原料基地,开展高端丝绸原料精深加工,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产药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充分发挥了“东桑西移”的后发优势。在广西忻城,我们把监控器、温湿度器等设备安装到蚕农家里,桑蚕病死率由原来的40%降低到5%以内,产量达到了90-120斤/标准张,直接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的进程,桑蚕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目前,在西部很多桑蚕主产区,蚕农可以从桑园获得亩综合收益达到7000-1万元,如果再加上与之相关的工资性收入,桑蚕产业带给农民的收益十分可观。曾经有诗这样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今天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桑蚕产业的发展已经让“遍身罗绮者,应是养蚕人、正是养蚕人”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生力军”

  

  记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桑蚕产业作为一项农工贸为一体的传统产业,在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农业多功能多业态方面是否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王波:“十四五”时期是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伴随着近些年来“东桑西移”的过程,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除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价值,桑蚕产业的文化传承价值正在进一步放大,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剥茧技艺早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如今在桑蚕丝绸主产区,相关的博物馆、文化馆在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是世界上饲料原料特别是高蛋白质原料的进口需求大国,而桑叶蛋白、蚕蛹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大豆蛋白。经测算,我国有年产4000万吨桑叶的潜力,若能大规模开发桑叶蛋白饲料,每年可以替代5%-10%的进口豆粕,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目前研发的桑树品种,具有丛株地、根系浅、易存活等特征,十分适宜修复矿坑等土地复垦工作,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说,桑蚕丝绸产业是一个“可吃、可看、可穿、可用”的好产业,是乡村振兴阶段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