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0810
海南省澄迈县:小地瓜种出亿元大产业 边陲小镇上开了家“绿色银行” 穿上“红马甲”进村入户 治沙造林兴产业 勇毅奋进 不懈斗争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海南省澄迈县:小地瓜种出亿元大产业
· 边陲小镇上开了家“绿色银行”
· 穿上“红马甲”进村入户
· 治沙造林兴产业
· 勇毅奋进 不懈斗争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治沙造林兴产业

——山东省冠县57年“同栽一棵治沙树”换来林茂粮丰纪实
许永飞 林东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程鸿飞 吕兵兵

  在冀鲁豫交界的黄河故道上,黄河南岸是河南兰考,与之隔河相望的是山东冠县。同样曾是飞沙肆虐区,冠县受风沙影响的土地面积一度达90万亩。

  1964年以来,冠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沙区人民大搞植树造林,进行综合开发治理。57年间,冠县换了15届领导班子,每届班子“同栽一棵治沙树”,一张蓝图绘到底。而今,沙区变成了林海,薄地变成了良田,荒原变成了果园,冠县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冠县沙尘暴天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每年28.2天,到80年代的十几天,再到目前的难见踪影,离不开‘治沙育林兴产’赋予的好生态。”县委书记张学宏说,冠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产业化治沙造林,通过以林促农、林粮并重、产业兴农等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产业基础,农民也品尝到了好环境带来的“甜头”。

  

  一届跟着一届干,用绿色屏障“封禁”万亩黄沙

  从冠县县城沿309国道西行10余公里,一处位于黄河故道上的毛白杨林场,犹如绿色屏障,“封禁”着万亩黄沙。场长申忠文介绍,这处毛白杨林场1963年建场,南北长15公里,总面积1万多亩,保存有毛白杨种质资源2430份,是全国首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这处林场的建成,筑起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生态屏障,呵护着几十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保护着林场周边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可以说,这是冠县历届党委政府一届跟着一届干,用时几十年来防风治沙的最好见证。”申忠文说。

  时光追溯到1964年之前,彼时的冠县已然“困于风沙久矣”:黄河故道在冠县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达百里,沙丘连绵一座接一座,树木稀少,茅草丛生;每年冬春,一遇大风,沙飞丘移,压地毁苗,影响面积达90万亩。

  为彻底改善黄河故道环境,冠县于1964年发动以四旁植树和封沙造林为主的植树运动,这是冠县造林治沙的开端。随后几十年,每年开春的“林业大会战”,都是冠县各项工作中的“重头戏”,并逐渐形成“整平沙丘、林水同治,统一标准、规范栽植,农田林网化、农林间作化”的治沙造林模式。80年代初,冠县黄河故道沙荒及治沙造林工程,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2606”援助项目。

  从1964年到1986年,冠县以党组织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持之以恒地治沙造林,终于使黄河故道披上了绿装。全县农田林网化达98%,农林间作达76%,林木覆盖率达22.2%,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原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时任林业部副部长刘琨考察后发表了《平原绿化达标县要向高标准发展》,号召推广冠县建设高标准绿化县的经验。

  

  从防沙走向致富,实现“果树种满园,林下有良田”

  如今,满眼的绿色成了冠县亮丽的风景,更成了发展的巨大能量。

  曾任冠县林业局副局长的王国正,如今已是山东知名果树专家。据他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高标准绿化县的建设,黄河故道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好转,加上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粮棉油增长很快,农民不愁吃饭了。这时,许多农民产生了依靠造林绿化增收致富的愿望。

  基于这些,冠县顺应民意,于1986年3月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果林的决定》,随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30万亩果树基地的决定》,提出实施“由林转果”战略,推进林业发展由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转向以经济林为主,由以用材树为主转向以果树为主。这一发展战略,一直延续至今。其间,为了提高林果业富民强县效应,冠县先后实施了高效林果生产、林果加工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三大工程”。

  在毛白杨林场南面的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一棵棵手腕粗的大樱桃树牢牢地扎根在沙土地上。“原是一个沙丘遍布、茅草丛生的穷沙窝,现在外围是一片绿色的防沙林,里面是果树满园。田马园村现有320户1300余人,樱桃种植面积达4000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田英冲笑言。

  果茂,还有粮丰。在冠县10万亩防沙林和35万亩果园的护卫下,从2002年到2014年,冠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突破了“吨粮县”标准;至今已实现“十九连丰”,刚刚过去的小麦生产季,全县小麦总产7.89亿斤,增产6.1%。

  贾镇荆楼村种粮大户荆兆洪从2013年开始陆续流转了400多亩地,发展规模化种粮。“林网防风治沙还能保水,土壤好管理,粮食产量就有底,今年小麦亩产达到1520斤。这几年,俺每年的种粮纯收入都有十多万元。”荆兆洪说。

  

  园区引领升级,深度诠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在黄河故道风沙区的兰沃乡,依托丰富的古梨树资源,当地建起了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形成“春赏花、夏观叶、秋尝果、冬品树”的AAA级景点,成为鲁西最大的平原森林景区,已连续举办十六届梨园文化观光周、十五届梨园采摘节,每年“五一”“十一”接待游客都在40万人次以上。

  “这3000多亩的果园,建在了黄河故道沙地上,是高端矮砧苹果种植基地,由汇源集团投资建设的。”在范寨镇赵里庄村种植基地,冠县汇源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贵义说。2017年以来,汇源集团累计在冠县投资2.6亿元,建设示范园及苗木繁育基地、进行果品精深加工,并引入先进的物联网管控、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打造智慧化、标准化果业园区,“在果品精深加工上,我们引进了西德乐水线一条、康美利乐A3线2条,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年为了生存治理黄河故道,而今为了兴农致富发展优势产业。据县长张志刚介绍,近年来,冠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落实好“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突出抓好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冠县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吸引“人、地、钱”等要素回归,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村,释放了林业资源的潜能,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冠县沙地经济林总面积32.4万亩,年产果品量35万吨,年创产值7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