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广告 日期:20210806
一个种粮户 三笔收入账 河南提出2025年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 中国气象局:8月份我国有南北两条降雨带 四川眉山农业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004版:综合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一个种粮户 三笔收入账
· 河南提出2025年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
· 中国气象局:8月份我国有南北两条降雨带
· 四川眉山农业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骆露露 陈雪莹 王璐 管祥斌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武汉市在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武汉市成立“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留学归来的女博士岳文雯打造田园综合体。

  

  

  湖北武汉: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新洲区陶岗村星玥家庭农场主董虎红在采莲子。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武汉市立足高校集聚的优势,点燃人才“引擎”,加速乡村振兴。全市14名涉农院士、300多名科技特派员、10万余名各类涉农专业技术人才,让武汉成为农业科教资源的高地。“全国首家院士科普工作室”“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政策引导支撑人才兴农,让武汉的乡村经济充满创新活力。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5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该市经济增长同步。2021年一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3%。

  

  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人才导流回乡注入“活水”

  乡村振兴,聚才为先。7月10日,武汉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在华中农业大学启动,首批81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奔赴武汉市新洲区、蔡甸区,分别开展为期6个月和2个月的实训实践。

  “学生实训实践期满,由校地联合导师团队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实训实践期间成绩突出、有留乡就业创业愿望的人员,有关部门将做好跟踪服务,支持其在乡村就业创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表示,希望通过实训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学子自觉自愿回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是此次校地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合作院校,该校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为武汉市人才导流回乡工程的试点,大学生下乡实训实践活动在新洲区、蔡甸区先行开展。

  学生们将在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下,深入两区9个街道的9个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采集、整理、分析实训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相关信息数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同时,依托学校专家团队,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指导。参与活动学生将发挥专业特长,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参与农业农村建设。探索校地联合选拔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拓展大学生创业空间,带动更多人才留汉回乡兴业创业。

  以试点为基础,武汉将在全市逐步推开并扩大至更多专业、其他高校。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总结大学生下乡实训实践活动经验,探索校地联合选拔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提升乡村振兴人才政策的精准度、吸引力。

  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今年的武汉市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人才导流回乡工程”将进一步强化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破解农业农村人才资源紧缺难题,鼓励高校人才带科研成果、带技术项目、带资源资金向基层农村流动,向农业产业聚集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力。

  

  女博士乐当现代农民 政策创新打造人才“军团”

  近年来,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支持方面,武汉市走在全省前列,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武汉市做了一些有效的突破和尝试,实施了“乡村合伙人”计划,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活动,吸引近千名有产业、有资金、有项目的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实施了“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储备3000多名发展骨干,选聘724名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实施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录了474名优秀农村青年接受大专教育,在全省首家推出大学生留汉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资助15万元。

  在新洲区陶岗村,靠自己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去的农场主曹绍武看见家乡大量的土地荒芜,于2016年底携家带口回乡创业,注册了星玥家庭农场。如今曹绍武夫妻俩经营的星玥家庭农场已经成长为一家集休闲垂钓、果蔬采摘、有机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于一体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农场占地面积132.89亩,以“绿色、健康、生态、休闲”为特色,实行绿色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进行“套种混养”,多种生产和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的54户村民就业。

  在新洲区仓埠镇周铺村,留学归来的女博士岳文雯,经过3年多时间,一手打造出2000亩的有机田园综合体“我家的地”,不但完成了她自己的现代农业构想,也带动了当地数百名农民增收脱贫。作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如今“我家的地”不但承载着岳文雯创业梦想,更肩负起扶贫富农、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

  在岳文雯的有机田园综合体,农田错落有致,有机蔬菜听着音乐长大,不施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剂,严格按照有机绿色农业标准种植。这样的种植模式,有强大的顾问团队指导。岳文雯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自己的品控体系,3年来专注有机种植,拥有了27项发明专利,全年产出168种有机蔬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还兼具农耕研学、农事体验、观光旅游、航天育种孵化科研基地、航天科普基地等功能。

  “我们现在是科技种田,干的活更轻松,拿的钱更多了,大家都乐开了花。”在园区工作的农民张宁桥说,园区定期还会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蔬菜种植、农业器械操作等业务培训,据统计,目前“我家的地”直接解决当地176个农民上岗再就业,间接带动500多人增收。

  2016年以来,武汉全市培养各类农业专业人才约13万人。选树了“全国十佳农民”王建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魏晓明、湖北省人大代表胡丹等一批既有学识又有胆识、能力的优秀典范。发掘了谦益农业负责人、华科大毕业生李明攀,“我家的地”创始人、海归博士岳文雯以及佰冠果业创始人、武大毕业生张朝,“耕读兴农”创始人、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彭达等一批农业领军人才,评选了李茂年、胡保祥、王喜亮等一批毕业于华中农大的黄鹤英才。

  

  院士引领专家聚集 为产业兴农提供“核动力”

  6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微生物学家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揭牌。“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是全国农业行业首家以院士领衔命名的农业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共同创建。

  新成立的科普工作室以邓子新院士及行业96位专家为核心,以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形式,组织开展科普报告会、制作精良的长中短视频和科普读物为主要工作内容。每年开展科普系列活动数量不少于20场次。

  截至2020年,武汉市农业行业有院士14名、科技特派员319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0个。今年,武汉市成立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农业科普工作室,希望动员吸纳更多的院士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农业科普工作,深入有效地向大众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力量。

  人才兴农,兴于产业。2020年,武汉种业全产业链产值400亿元。去年,武汉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属中部地区唯一一家、全国五家之一,并作为全省农业领域唯一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园区已入驻先正达集团、德国拜耳、杜邦先锋等世界500强公司的研发中心,储备高水平创新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达到15家,为武汉聚合科教资源优势,推动高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奠定了基础。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武汉市将进一步聚焦高校的人才优势、聚焦涉农专业这一重点人群,发挥武汉区位优势,推动区域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依托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训实践基地等平台,集聚各类专业人才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岗位需求、提高吸纳能力,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参与武汉市三农建设。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推动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强化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破解农业农村人才资源紧缺难题,鼓励高校人才带科研成果、带技术项目、带资源资金向基层农村流动,向农业产业聚集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力,努力打造武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样板。

  骆露露 陈雪莹 王璐 管祥斌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