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参观李大钊纪念馆。
乐亭县青春广场。
李大钊纪念馆鸟瞰图。
北望燕山,南临渤海,黑沃土,金沙滩,蓝海水,田畴平整,瓜果遍野,6月的滨海小城河北乐亭掩映在浓浓翠绿中。沿着大钊路向南,白墙青瓦、庄严肃穆的李大钊纪念馆就在眼前,把人们的思绪带入那段红色的记忆中。
时光流转,1889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诞生在乐亭,他携笔从戎、以文报国,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鼓励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从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都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132个春秋过去了,新时代发展的足迹写进了大钊的故乡,写在乐亭的青春广场、富强家园,写在这片冀东平原的沃土上。乐亭人民时刻以大钊精神鞭策自己,奋进在新征程的道路上。
从李大钊纪念馆向东20公里,驱车30分钟就到达大黑坨村,路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牌匾和“李大钊故居”的指示牌,我们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
清朝晚期,朝廷没落,兵戈抢攘。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让华夏大地在满目疮痍中几近沉沦,中国人民在灾难深重中啼饥号寒。
1889年的10月29日,在乐亭县大黑坨村一座农家院的东厢房,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这个乳名是“憨头”的孩子,长大后有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声震寰宇的名字——李大钊。
造化弄人,命运多舛的“憨头”是遗腹子,襁褓中又失去母亲,由垂老之祖父李如珍悉心教养。祖父将他视为百亩良田的一棵独苗,生活上严谨要求,学业上耐心启蒙,处世上言传身教,处处培养他自立自强的品性。
李大钊的身世,在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中是比较罕见的。祖父的一举一动,都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影响。从一个亲密而年迈的老人身上,他耳濡目染,感受到了热忱、豪爽的性格,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与希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前景。这是李大钊生命摇篮的独特之处。
走进李大钊故居,前院有一棵幼年他亲手栽下的丁香树。如今的百年丁香,枝繁叶茂,花香满城。
故居分为东西两个半院,南北又分为前中后三进宅院。碾米压面的石碾、东正房的小书桌、后院粮仓作为书房的一间小屋子、一把历经百年风霜的藤椅、在张家私塾读书时用的方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人联想到李大钊小时候在这里生活、学习的情景。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这是李大钊在《谋中国民族之解放——狱中自述》中的回忆。
1895年,6岁的李大钊进入本村谷家私塾,师从秀才单子鳌。一个偶然的机会,时年9岁的他从单先生那里看到介绍西方富国强兵的书籍《重译富国策》,当即爱不释手、奉若珍宝,借回家里仔细研习,在炕头小方桌上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提笔抄录。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种子。
在家乡读私塾期间,受当时早婚习俗影响,李大钊和年长6岁的本村姑娘赵纫兰完婚。赵纫兰嫁到李家后,一力承担起侍奉老人、料理家务、照顾丈夫并激励他发奋读书的重担。一个没有文化的农家女子,却以独有的远见支持丈夫报考新式学堂甚至留洋日本,在家境拮据的状况下典当挪借,全力帮助他完成学业。在此后李大钊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时时闪烁着赵纫兰夫唱妇随、鼎力扶持的身影。这对相濡以沫28年的夫妻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05年,李大钊以优异成绩进入“新学”永平府中学堂,在延续经史等传统学业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各类西方文化知识和发展理念,随着学识日进,救亡图存的志向愈加明朗。
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诞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也是李大钊与赵纫兰成婚安家和子女生活的地方,留下了李大钊一家的光辉足迹。
李大钊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他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也深深植根在他的故乡人民心里,无数乐亭人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乐亭成为我国北方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发源地之一。
1924年,乐亭中学党支部诞生,到1925年底,全县发展党员29名。而今,乐亭县的党员已有3万余名,“忠诚、干净、担当、进取、钻研、团结”成为全体党员共同追求的目标,473名村支书同时承担着“致富”领头雁的作用。
在距离李大钊纪念馆300多米的地方,建有一座乐亭英才馆。仅1308平方公里的乐亭,百年来走出了30位共和国授衔将军、10位两院院士、47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乐亭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北方“将军县”“院士乡”。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李运昌,就是直接受李大钊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李运昌被誉为抗日名将,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全国解放没有冀东不行,冀东没有李运昌不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孟昭英,在“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在电子学这片荒原上点燃了星星之火。
从乐亭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贡献才华,立业建功,彰显了这片热土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革命传统底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钊故乡人不断奋勇向前、开拓进取。
而今,这片红色土地,愈显风华。民风淳朴,经济富裕,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乐亭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文明乡风,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这是年幼的李大钊曾向塾师黄玉堂先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埋进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耳闻目睹国家之弱、百姓之苦,他才自“束发受书”便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于正在招生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北洋法政专门学校3所学校中,选择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怀揣“政治救国”理想的李大钊,自此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以信念和实践,筑起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15年,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引发国人不满。彼时,远在日本求学的李大钊,回望神州,仰天悲鸣,一篇《警告全国父老书》油印成册,在留学生中广为散发,并被带回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十月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不仅出面帮助请愿学生脱离险境,同时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论文,影响广泛,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他在烛火中为苦难的中国寻找道路,率先宣传民主、科学精神;他携手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他领导工农运动,促成国共合作,是北方革命运动的伟大领袖;他犹如火炬一般,燃烧自己,献身伟大事业,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无数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毛泽东曾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纪事》记载,1949年3月,毛泽东从河北西柏坡到达北平郊区,远远地看到古都城垣,十分激动地回忆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连缀,永续无穷。”李大钊曾在《此日》一文中这样阐述“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
正如青年的李大钊努力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一样,乐亭人民也在新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紧跟潮流,学习新知,以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面貌,努力建设着家乡,为家乡探索更合适的发展出路。
曾经的大黑坨村是一个荒凉贫瘠的偏远村庄,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匮乏,村民们一年到头都是以高粱、玉米、白薯干这些粗粮为主食。
1974年,李大钊的故里大黑坨村首先开始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尝试,搞育种、发展地膜花生、建温室大棚,村民突破各种技术难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丰厚回报。
乐亭致力于打造成京津冀地区优质果菜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及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质量、科技、品牌、绿色“四个农业”。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渤海湾畔徐徐铺展。
集休闲农业、农业体验、渔业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环城现代农业园区,涵盖乐亭镇韩坨、三丁庄、刘李庄等24个村和县城农产品加工园区、冀东农产品物流中心、丞起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引领带动乡村全域振兴的新引擎。
参观完现代农业园区,我们来到乐亭县阎各庄镇杨家埝村,村里的文化长廊很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杨家埝村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乡村文化为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先后建成了村博馆、党史长廊等一系列历史人文景观点,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营。目前,杨家埝村已成为集农业休闲、风景、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区,吸引着来自全国学习观摩的游客。
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已经作为乐亭补齐三农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乐亭有序实施污水治理、乡村道路、改厕改水、公交客运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乐亭县是教育大县。乐亭县志记载:乐亭人“雅重读书,村氓衣食稍足亦必令子弟就塾”。自明清时,但凡农闲,穷人家也送孩子到私塾读上几天书。乐亭培养孩子读书的情结代代相传。
大黑坨小学校长邢志军正在校门口迎着来上学的孩子们,进入学校大门,迎面就是一排整齐的两层现代化教学楼,也是乐亭县第一栋教学楼。邢志军告诉我们,学校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0多年。在“大钊班”小小讲解员李梓珺的讲解下,这一段历史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在家乡传播新文化、新知识,1919年冬天,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趁寒假的机会回到故乡乐亭县大黑坨村,并和乡亲们一道把村西边的庙宇——华严寺加以改造,办起大黑坨村初级小学。1920年春,大黑坨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李大钊书写的一副对联“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诠释了他崇高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传承着发展教育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苟犹在儿童或青年之期,前途自足乐观,游优乐土,来日方长,人生趣味益以浓厚,神志益以飞舞。”这是李大钊对青年树立积极人生观的鼓励。
“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这是李大钊对青年坚持革命信仰的告诫。
李大钊曾说:“农民要想把黑暗的农村建设成光明的农村,就一定要有文化,接受现代教育,懂得团结、斗争、谋求解放的道理。要让孩子们从小上学读书,学习新知识。”
与大黑坨小学相隔20多公里的百善学校,位于乐亭县阎各庄镇何新庄村。“生活简朴,做事忠诚,矢勤矢勇,前途光明……”在百善学校,学生刚入学就要学唱百善学校校歌,这样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现任学校校长宋玉金在为我们演绎校歌时,神情庄重而自豪。
百善学校是呔商兴资助学的典范。这所学校是卓越的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主持创办的一所私立完全小学,于1928年破土动工,是当时乐亭县设备最全、占地面积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
乐亭县教育志记载: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一些在东北各地经营工商企业的资本家,为振兴家乡教育而积极兴办学校,乐亭兴起了私人办学的热潮。
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曾是赴东北做买卖的呔商。呔商身上蕴藏的眼界通达、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幼年的李大钊耳濡目染,塑造了他日后胸怀天下、开拓进取的品格和志向。
清朝后期,乐亭十万呔商闯关东,创造了“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的百年传奇。呔商是东北人对在当地经商的乐亭等冀东商人的统称。呔商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爱国运动,支持革命,投身国家建设;坚持“公益要丰、私用要廉”的处事态度,扶持家乡商业,促进家乡教育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李大钊的学识与精神素养中,不能不说,深受呔商现象的滋养。
清末民初,是乐亭呔商最为辉煌的时期,前后经商人数有十万之众,向家乡汇款最多时达每年两千万银圆。呔商的创业精神、经营谋略以及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看到,至今仍然开办的百善学校内保留最完整的礼堂虽经85年岁月洗礼,但建筑中传统的飞檐大瓦、方条石基座,配以欧式门窗,既古朴又典雅。置身其中,依旧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
如今的百善学校是唐山市境内少见的呔商遗迹,彰显了呔商热爱家乡、报效桑梓、兴资办学、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善行义举,不仅为当代民营企业树立起爱国爱家、尽责社会、热心公益的典范,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乐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冬梅介绍,刚刚修建完备的“百年呔商”展览即将开展,这不仅是乐亭文化的新亮点,更将彰显乐亭县开发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决心,把乐亭文史资源鲜活地呈现给广大观众,从而进一步激发公众团结奋斗、爱国爱家的壮志与情怀。
两所百年学校,已经成为乐亭的文化符号。虽然学校在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配置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是,依然面临生源逐年减少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选择去城里上学。有的农村小学甚至因为生源太少而直接关门。不得不承认,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乡村教育普遍“空心化”,这不单单是乐亭面临的难题,更是全国广大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发展兴。教育是乡村的支柱,乡村振兴、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未来农村教育是什么样子,如何办好农村学校,谋划农村学校发展,这是时代发展布置给当代人的一张考卷。答好这张考卷,才能将“青春中华”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版图片由刘江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