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川滇藏交通大环线的必经之地。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察隅这座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近日,记者走进察隅县,亲身感受这座小城的现代魅力,倾听当地群众的奋斗故事。
沙玛村搬迁户白措
易地搬迁,日子变好了咱自己还得再加把劲儿
在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全村93户中有3户是易地搬迁户。白措一家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白措带着一家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察瓦龙乡搬迁到了沙玛村。
回想起以前住在悬崖下的日子,白措心有余悸。她告诉记者,孩子出去玩,要看得紧紧的。遇到刮风下雨,也要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背后的悬崖就会塌下来。
除了危险之外,村子里交通也不方便,吃的水也不干净,用的电也是时有时无。“丈夫没有去世之前,我们就打算换个地方盖房子。”白措说,2014年丈夫去世,家里像天塌了一样,生活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
当时,十多岁的女儿和白措一起撑起了这个家。上山挖虫草,到林子里捡松茸,男孩子能干的活儿,女儿都可以干。白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她责怪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2015年,白措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也迎来了转机。但离开悬崖边的想法,白措一直没变过。终于在2018年如愿以偿。
白措清楚地记得,搬迁当天,政府派了车接她们到新家园。“房子是政府给盖的,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虽然有些不舍,但想想再也不用过以前那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白措还是非常开心。
搬出来后,白措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虽然好了,但还得再加把劲儿。她养鸡、养猪,把家里的小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前段时间,她卖了8头猪,净赚了1.7万多元。
塔林村乡村振兴专干措旺卓玛
直播带货,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向更远的市场
架起直播设备,面对手机镜头,措旺卓玛向网友介绍起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从容又优雅。在工作之余,措旺卓玛利用直播带货,让村里的玉米面、鸡爪谷等特色农产品成了网上的抢手货。
现在的改变来得并没有那么容易。2019年,措旺卓玛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察隅县下察隅镇塔林村,任职乡村振兴专干。她说,返回乡村就是因为喜欢农业。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背后却埋藏着措旺卓玛的大心愿。“村里人只是埋头种地,吃饱肚子是第一,一年到头换不来几个钱。”措旺卓玛说,“我在地里干过活儿,知道那样的辛苦,所以就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里,让大家通过种地也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工作后,措旺卓玛跟村里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是没几个人支持她。措旺卓玛说:“有时候,甚至自己都开始怀疑,能不能把直播带货的事情干成。”
不论成败,总要一试。措旺卓玛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第一单、第二单……直播平台上,关注措旺卓玛的网友渐渐多了起来,买家也越来越多。措旺卓玛说,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最大的一单卖出了3700元。
看着措旺卓玛越做越好,村里人当初的想法也都变了。很多人开始主动上门请措旺卓玛帮忙销售家中的农产品。村民达瓦告诉记者,这两年,她都会请措旺卓玛帮助销售家里的鸡爪谷和玉米面,100斤能赚1000多元。
为了能让村里的农产品卖得更好,措旺卓玛专门设计了品牌Logo“藏南芝谷”。她说,品牌对于产品来说很重要,消费者记得住品牌,就能记得住产品。
村里人观念在一点一点地转变,激发出了措旺卓玛更多的想法。她告诉记者,打算成立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让产品实现量产,提升品质。
京都村僜人阿胖
干好养殖,带领越来越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
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是一个僜人聚居的村子。僜人俗称“僜巴人”。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僜人才过上了好日子。京都村也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干净又整洁、人人谋发展、家家重教育的小康村,而且村里还出了个致富带头人——阿胖。
以前,阿胖自己养猪,但技术不精,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他说:“当时猪圈在家门口,只有100平方米,挤着80多头猪。看着猪多,却不赚钱。”
2015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阿胖改养“僜香猪”。他流转了几户村民的林地,把猪场搬进了林子,采用放养的方式。扶贫工作队员帮助阿胖学习养猪技术,阿胖慢慢摸着了门道。
一年又一年,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存栏最高达300头,收益也越来越好。阿胖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带动了15户贫困户,帮助大家脱贫致富。阿胖说,合作社每年都从这15户收购玉米,每户五六千斤,每斤1.3-1.4元。看着大家慢慢都过上了好日子,阿胖打心眼儿里高兴。他对记者说:“我有信心,干好养殖,继续带着大家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