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0728
农业农村部发布《洪涝灾害灾后动物防疫技术指南》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四届进博会举行倒计时100天新闻通气会 图片新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 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一条溜索三座桥 浓缩天路变迁 最高法出台护航乡村振兴新策 2022年底前每县至少1家医疗机构可跨省直接结算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农业农村部发布《洪涝灾害灾后动物防疫技术指南》
·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 第四届进博会举行倒计时100天新闻通气会
· 图片新闻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
· 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 一条溜索三座桥 浓缩天路变迁
· 最高法出台护航乡村振兴新策
· 2022年底前每县至少1家医疗机构可跨省直接结算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条溜索三座桥 浓缩天路变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滔滔江水,逝者如斯;一条溜索,横跨两岸,见证了多少变迁……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境内,“溜筒江”(澜沧江)过江溜索处,曾是“茶马古道”的要道,也是入藏的必经关口,素有“溜筒锁钥”之称。江两岸绝壁耸立、山势陡峻,过去,人们只能在江面悬挂过江溜索,运送人马与物资。

  多少年来,依靠溜索渡江,每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出现意外,多少牲畜、货物遭受死亡和损失。站在岸边,望向江心,记者感叹那时的人们如何有这般勇气。

  今年75岁的鲁茸立青家住“溜筒江”西岸溜筒江村,回忆起儿时跟父亲第一次溜溜索时的情景,胆战心惊的感觉依然记忆犹新。鲁茸立青说,那会儿父亲在江边帮来来往往的人过江,闲的时候就编溜索。自己编溜索的手艺就是跟父亲学的。

  曾经,一位叫赖耀彩的商人入藏经商途经此地,目睹了过江之险,便自发在此处造桥以方便行人商旅。但此后,由于抗日战争战事吃紧,筑桥一事被迫搁置,直到1948年才开始动工。终于,一座铁索桥修筑而成,取名“普渡桥”。

  桥墩西侧立着一块石碑,镌刻有《修普渡桥记》,大概描述了当时修桥的艰难以及桥建好后对来往人员过江的改变。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一些文字已不易分辨,但“化险为夷”4个字依旧清晰。

  “溜筒江”普渡桥建成后,极大地便利了滇藏贸易,也方便了当地居民出行。从此,溜筒江村的村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溜索过江了。

  如今,这座普渡桥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只剩6根粗粗的铁索悬于江上。

  比起溜索虽然好了很多,但普渡桥仍有危险。于是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溜筒江村在江上又修建了一座木质铁索结构的吊桥,村里人都称它为“新普渡桥”。行人通过很安全,却不能行车。

  自从江上有了普渡桥、吊桥,鲁茸立青打心眼儿里高兴,却也有一些小苦恼,因为从父辈传下来的编溜索的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他告诉记者,手艺想传给儿子,可儿子也不愿意学,还说现代化大桥都建了,溜索早没用了。

  2013年10月,“溜筒江”过江大桥开工建设。听说江上要修建一座现代化跨江大桥,不仅能走人,还能走汽车,溜筒江村的村民激动了好几天。2016年8月,这座现代化大桥建成通车,定名为“溜筒江大桥”。

  站在新普渡桥上远远望去,这座现代化大桥飞架两岸,桥上车辆穿梭,成了整个峡谷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大桥建成了,溜筒江村的发展变化一天一个样儿,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溜筒江”上,800米距离,一条溜索、三座桥,浓缩了滇藏天路上最真实的变迁。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