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茶厂员工在晒青茶。 资料图
终年有丰富的热量和充沛的降雨量,立体多样性的植被资源形成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
位于亚热带地区,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是著名的咖啡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并因茶咖的结合而成为我国特色饮品产业聚集地。
2018年,芒市以咖啡和茶叶两大特色饮品为主导产业,入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几年来,覆盖8个乡镇25个村委会,总面积124万余亩的产业园,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全力抓规划、抓产业、抓基础、抓创新,实现咖啡和茶叶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科技示范、文化旅游互动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共享的产业新格局,让产业园成为现代农业新坐标和一张对外招商引资的金色名片。
群山连绵的云南芒市,是国内著名的咖啡种植产业带,也具有独特的古茶树资源。适宜的纬度、海拔、地形土壤……造就了这里小粒种咖啡品味的特殊性,而茶树资源结合民族文化又形成特色采摘加工工艺及酸茶产品。
这是芒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现实基础和优势条件。“我们创建国家级产业园,首先要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的种植基础,通过标准化种植方式提质增效,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一产基础。”芒市副市长、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杨善斌说。
“咖啡株行距水平距离为1米×2米,每亩种植约330株。”在产业园创建中,芒市不仅从定植时间、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方法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咖啡及茶树种植标准,而且还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基地引领种植质量效益提升。
后谷咖啡公司6万亩的种植基地通过实施喷滴灌项目,改变咖啡种植的浇水、施肥和打药方法,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并开展提质增效种植方法研究试验,带领芒市乃至云南省咖啡种植在品质提高的同时实现亩产翻倍。“比如为了咖啡树枝条健壮,增加挂果,每年7月要进行打顶,打顶高度第一次80厘米,第二次120厘米,直到200厘米封顶。”公司负责人李兆均说。
位于芒市镇河心场村委会的同心茶叶专业合作社,这几年通过2200多亩茶园,从绿色有机方向探索试验了提升茶叶品质的茶园管理方法。“在茶叶种植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在长期观察试验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及物理防虫,在病虫害多发的夏季少采茶等方法来提升茶叶的品质和茶园整体效益。”合作社理事长姚家霖说,而且去年茶园试验在茶树间隔地带铺设防草布,用低成本取得绿色控草除草的良好效果,为今后推广做出示范。
据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股股长、产业园建设相关负责人龚加发介绍,产业园为推动种植现代化水平提升,提高综合效益,在现有咖啡和茶叶基地开展提质增效、高效节水灌溉3.5万亩,绿色防控、土壤改良8.3万亩,并实施了茶叶高位嫁接示范推广、生态茶园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咖啡种植基地套种坚果和橡胶树等项目。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是农业产业,方向是现代化,而产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一产的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三产互动共融。”杨善斌说。
为推动三产融合,产业园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构建以风平镇咖啡小镇和食品产业园为核心,以芒市镇和遮放镇两大产业集聚区为发展翼,以龙瑞高速和320国道两侧优质咖啡、茶叶高效生产示范片区为基底,以“茶咖之旅”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廊为纽带的“一心、两翼、一片区、一走廊”园区空间布局,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相互关联配套,资源高效共享的产业新格局。
在推动规划实施中,产业园建成年产4万吨咖啡鲜果的初加工厂和年生产能力3.3万吨的速溶咖啡生产线,建成茶叶加工厂34个,并通过多项政策措施、园区企业和相关机构加快产品研发,提升加工水平。
其中后谷咖啡公司科研团队经过技术积累和创新,将咖啡萃取时间压缩到10秒以内,比手冲、现磨咖啡萃取的时间还短,实现了咖啡行业即溶咖啡从“2G”到“5G”技术的突破和飞跃。
园内企业云南德凤茶业公司是德宏州最早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制作普洱茶和德昂酸茶的企业。这几年在产业园厂房改造,设备更新的基础上,正严格按照普洱茶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和检测进厂原料,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我们还针对云南普洱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湖南黑茶优势加工工艺“发花”,创造独特的金花普洱茶加工工艺。”公司董事长卢凤美说。
在发展二产加工业的同时,产业园建成了6个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产品体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茶咖生态旅游文化园。数据显示,目前园区咖啡精深加工能力占全国的70%,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品销售收入约2700万元。
以“按劳承包”的方式,农民王加良从太和盛茶叶专业合作社承包了25亩茶园,负责茶园的肥料投入,按照标准做好日常管护,向合作社提供新鲜茶叶。“按劳承包我们主要是付出劳务,不需向合作社交付承包费,零投资每年就能有11万元左右的收入。”
将自家60亩空地流转给后谷咖啡公司,又从公司承包了60亩咖啡,承包费和土地流转费两相抵消,农民赵家东种咖啡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比原先自己种甘蔗收入高了很多。”
王加良和赵家东都是产业园建设受益的农民。据了解,为了让产业发展切实惠及广大农民,产业园在创建中通过实行“三个带动”,分享发展成果。即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科技人才的带动力量,建设标准化集中连片种植基地,通过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带动模式的推广,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据龚加发介绍,在“三个带动”的具体实行中,产业园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合作社+农户+基地+科技”两种经营管理模式,采用“一控、二免、三保、四统”种植管理措施,制定公司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发展机制,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关系。“一控”即控制种植程序和标准。“二免”即由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三保”即农民保投入和产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保价格。“四统”即企业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品牌。
在此基础上,产业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完善订单协作等多种利益联结,通过“公司+”多种发展模式,推动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企业以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先聘用入股农户务工,让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共同体。
同时,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后,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再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民,通过反租倒包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化进程中。
数据显示,产业园创建几年来有17875户农户加入产业园经营主导产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比重达71.5%,同时园区带动就业人数近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