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的一天,青年作家陈果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一座高等学府里聆听讲座,内容包括国际形势、中美贸易战、领导艺术,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理性和人文关怀等。培训班上,专家们总会“一体两面”地阐释问题——在宏大的国家命题背后,是当时还有3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600多个贫困村。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周期之长、层级之高、力度之强、动员之广前所未有……这让陈果深受触动。
就在不久前,他刚刚探访了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并一气呵成散文《古路飞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那段时间,陈果一心要把这个长期被人们冷落,10年前还人迹罕至、刚刚用上电灯边远山村的故事讲出来。
在中关村大街的天桥上,他俯瞰着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村子”,原本“见证命运逆转、环境蜕变”的兴奋之情,再次被复杂的忧思所代替。这个汇聚了中国主要IT企业,国内最早与互联网世界对接的窗口,反而让他又一次感叹起古路村的命运来。
“此刻我遇到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2个‘村’了。一个雄踞北方一个地处西南,一个被高科技和现代文明高高托举,一个在兴家立园的道路上负重前行。完整的中国是这2个‘村’的融合体,但眼前的‘村’里人流如织,如织人流对于远方的那个村无暇旁顾——而且,这个‘村’里的多数人,其实来自另一个‘村’。”陈果凝视着如织的人流感慨不已。
为了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乡村,陈果再度来到古路村,开始了长达一年有余的深入调研,他用双脚和赤诚的心丈量这片土地,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古路之路》,通过丰满的细节描述和质朴的笔法,勾画出古路村从扯着藤蔓攀岩到有了木梯钢梯,再到有了骡马道和索道的嬗变历程,同时映射出国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非凡足迹。该书一上市就引起不小轰动,成为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工程”重点创作作品,更一举入围2020年“中国好书”榜单。
三年之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关于“两个村”的隐喻如此魔幻。古路村不仅“通了路”,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像当年最早沐浴互联网春风的中关村一样,开启了又一轮的蜕变。
时至今日,发轫于中关村的中国互联网,正通过“下沉逻辑”进一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数字化演变,像古路村这样相对偏远的农村,正在尽情分享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硕果——以互联网为介质的文化生产、电子商务、社交平台等正在深度嵌入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曾经遥不可及的“数字鸿沟”就像横断山脉与大渡河间的沟壑一样,被“骡马道”和“索道”逐渐填平。
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国行政村通4G比例超过98%。这意味着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互联网“接入鸿沟”在我国已基本消弭。
同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1338个县,实现对曾经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互联网在广大农村不仅成为新的信息流通渠道,更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释放出磅礴力量。
比如,农村电商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把农产品细碎单一的渠道对接广阔多元的大市场,并倒逼生产端推进标准化、品牌化的系统升级。“化整为零”的创业形式,不仅激活了滞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更让见过世面的打工者、农二代返乡创业,“人”回来了,村子才有希望。农村电商也告别了乡镇企业时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低水平工业,以零售和配套产业为主,并且在和周边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催生了不少废物再利用的典型案例。由于把创业就业的门槛降到了最低,导致农村闲散劳动力减少,年轻人体现价值的机遇多了,自然带来了清朗和睦的乡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思想组织观念,悄然融入传统道德秩序中。最后,农村电商的蓬勃兴起也让不少基层政府的工作有了方向,从夯实物流基础,到提供金融便利;从灵活办公用地,到培养电商人才。工作有了抓手,不少农村电商的创业者都成了乡村治理的排头兵。
像古路村一样,因为“邮路通”“网路通”,最后“商路通”的例子不胜枚举。截至目前,全国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3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覆盖率近10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已在110个县开展。“村村直接通邮”任务提前一年多完成。日前,农业农村部还与中国邮政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农产品流通、农村消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智慧农业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六方面重点领域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
这些工作所造就的,是无数个“向开强”喜笑颜开的双眸和奔波忙碌的背影;那股曾经吹过中关村的暖风,也正拂过无数个“古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