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我有幸跟随报社采访组到浙江采访乡村振兴。一路行来,切实感受到浙江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也为之江大地所孕育的乡村梦、中国梦所深深打动。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多次提及《之江新语》对浙江三农工作和全局工作的深远影响。
采访结束后,我第一时间阅读了《之江新语》。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再次认真学习了这本书。下面,与大家分享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点:《之江新语》视野宏阔,篇篇闪烁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比如,在对整体和局部关系的把握上,体现出全局性战略眼光。针对一些人不想让浙商离开本地的想法,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他认为浙商走出去“并非资金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
这本书还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比如,在谈及要什么样的政绩观时,他说:“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这一观点,对当时的“唯GDP”进行了有效纠正,深刻影响了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发展。
第二点:《之江新语》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涌动浓浓的农民情怀。
《之江新语》一书中专门论述三农问题的就有近30篇之多,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因为心中牵挂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农民摆在突出位置。在谈到抗旱工作时,他悉心叮咛:“做好抗旱工作首先要‘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兄弟。”
第三点:《之江新语》强调问题导向,凸显实干兴邦的实践品格。
《之江新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从不就理论谈理论,而是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抓落实”念兹在兹,反复强调:“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怎样抓落实呢?他还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抓落实好比在墙上敲钉子”,这里抓一下、那里敲一点,是不行的。总书记不仅言传,更重身教。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包括“千万工程”在内的很多工程,在之江大地形成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良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