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浙江大旱。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道:抗旱要“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兄弟。有些部门该下拨的资金没有尽快下拨到基层去,该下发的物资也没有送到基层去,却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久拖不决,这种表现就是“目中无人”。
这些干部真的对群众没有一点感情吗?究其原因,是混淆了具体和抽象的概念。正如20世纪80年代,万里同志批评一些干部时所说的,“他们脑子里只有抽象的农民,哪怕农民饿肚子也不理”。
总书记说的“目中有人”,不仅是指把人民放在心上,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更深层的意思是,干部要能看见“人民”这个词语背后,那一个个具体的人,关心他们的痛痒和悲欢。
总书记真挚、质朴又深厚的爱民情怀,贯穿了《之江新语》的始终,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照亮了浙江,更是照亮了全国。在刚刚打赢的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总书记多次提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总书记要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决不能留下任何死角和空白”。
帮助每一位困难群众,救助每一条鲜活的生命,绝不让时代的尘埃落成升斗小民身上的大山,这就是总书记“目中有人”在新时代的动人表达。
作为农报记者,我们眼中真的有农民吗?当有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能会陷入某种写作套路而不自觉,写作套路的背后往往是采访的套路。三分采七分写,根据材料“按图索骥”,找个合适的农民说一句适合放在稿子里的话。活生生的农民站在面前,却成了稿件中“符号性”的存在。
如何做到“目中有人”?我想,践行“崇农立言、惟仁求真”的社训,是我们要保持对农民个体的关注与关切,保持对农民个体的感知、理解及深深的共情。一如毛泽东主席在担任《中国农民》杂志主编时所写的,“要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