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孔明
“最近一个多月我已经去了两次云南,下个月还要去。”6月25日,在“我把丰收献给党”中外记者见面会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告诉记者。
为什么是云南?
“因为云南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季风通道,很多迁飞性害虫都是从这里飞入国境的,其中就包括‘超级害虫’——草地贪夜蛾。”吴孔明介绍。守好了这道“边境线”,才能避免草地贪夜蛾大规模扩散为害,华东、华中乃至东北地区的下一季丰收才更有保障。
“我长期在田间地头工作,深知丰收来之不易。”吴孔明由衷地说。造成“不易”的重要考验之一就是病虫害。为此,吴孔明带领着中国农科院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的50多名成员,北达黑龙江,南至南海,在全国建起了近20个迁飞性害虫监测站点。
“2019年1月10日,我和全国农技中心的专家一起,到水城村确认了草地贪夜蛾的入侵,之后就留在村里建起了监测点。”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赵胜园回忆。这个1990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儿,驻守的迁飞性害虫监测点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宝藏镇水城村,距离中国和老挝的边境线只有20多公里。在这里,他已经驻守了3年,度过了3个春节。
赵胜园还记得2019年刚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的时候,监测点只有自己一个人。当时又正是工作量最大的时候,白天要开展田间调查、打药,晚上回去再接着饲养草地贪夜蛾、调查室内试验结果,每天凌晨一两点前都忙不完,每周还得有一两天通宵工作。而且为了养好草地贪夜蛾,保证试验结果,他是“和虫子住一个屋里”的。
虽然辛苦,但赵胜园知道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在草地贪夜蛾刚入侵我国的时候,正是因为云南几个监测点的一线研究,才让团队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发生和危害的生物学规律,研发出种群测报技术,并成功筛选出5种高效安全的防控药剂,在草地贪夜蛾全国各发生区的应急防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实不仅是草地贪夜蛾,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现明介绍,近年来,通过对迁飞性害虫的多年长期监测,团队成功“画”出了我国主要迁飞害虫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和迁飞路线,为我国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产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迁飞性害虫发生并不可怕,监测到位,防控就能更及时,防控效果就更好,一般就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吴孔明说,目前针对迁飞性害虫,团队的防线正在不断向前推进,已经开始从“追着虫子跑”到“预测行动路线”,做到“害虫一进边境我们就能知道”。下一步就是要架起“天罗地网”,精准定位定量害虫迁飞动态,并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同时在地面做到存量监测前移,使监测和防控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