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新楼房,开上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浙江省武义县西联乡景阳村88岁的老书记吴寿俊一脸笑意,“现在村子里逢年过节都会拥堵,但这是幸福的‘烦恼’,下山脱贫前,村子里连自行车都没有一辆,谁想到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景阳村原名饭甑村,由饭甑岭头、半副坵、高舒三个自然村组成,坐落在海拔850多米的深山冷坞之中,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村民每天重复着“砍砍木头烧烧炭、晒晒太阳睡睡觉”的简单劳作,生活来源全靠砍木头、卖木材。蜗居高山,村民深受“温饱解决难、青年娶亲难、上学就医难、饮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出门行路难、发展经济难”这“七大难”的困扰。
“搬迁下山!”1994年5月,武义县政府发布了第六号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办法》提出下山脱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人口、资源与信息的适当聚集等五项原则。同时出台了《武义下山脱贫总体实施规划》,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即1993年到2000年,规划完成30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9600户3万人的下山脱贫任务;第二步,从2001年到2010年底,将全县最贫困、自然条件最差的70个自然村3000多户1万人分步搬迁下山。景阳村是西联乡最早、规模最大的搬迁下山的村庄之一。
万事开头难!吴寿俊说,因故土难离、缺少资金,又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当年该村很多人反对搬迁下山。“当时年纪大的怕移村、中青年想移村、小学生背着书包盼移村。”吴寿俊说,面对村里各种矛盾,1996年初,村“两委”召集村民连续开了12天会,终于克服观念陈旧、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于1997年底将全村151户483人搬迁至西联乡政府隔壁宣平溪旁,成了当时武义下山脱贫工程中下迁人口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村。
搬迁下山初期,山民们在新址建房,没有地方放农具、缺建材怎么办?吴寿俊将自己家的二层小楼房腾空,给村民们做起了临时工具房,不仅如此,吴寿俊还让妻子烧水、打杂,为村民下山搬迁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
下了山,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是摆在村“两委”面前最大的问题。
1997年10月,吴寿俊从村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经村民选举,吴寿俊的儿子吴锡文高票当选新一任景阳村党支部书记,从父亲手中接过重担,继续开展下山脱贫后半篇文章。
从父亲肩上接过的不仅仅是重担,还有下山脱贫人的“责任和担当”。搬迁下山后,村民们开始分宅基地,吴锡文将自己家的地基安置在了村子最后排的角落,“好的地基先给其他村民,我随便哪里都没关系。”吴锡文说:“作为村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有奉献精神。”
治穷致富,“搬迁下山”只是挖掉了病根,景阳村的村民开始向穷根宣战。跑部门要资金、要政策……为了能尽快让村民下山后富起来,吴锡文一刻不敢耽搁,一边带领村民到附近村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一边鼓励村民外出经商、打工。“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短短几年时间,村民迅速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现在,全村157户581口人,外出经商、开超市59人,开办超市25家,来料加工点1个,从业人员60余人;利用村里的9124亩林地,发展茶叶、板栗、毛竹、油茶等经济林2375亩。“一年建,两年好,三年出去跑。”搬迁时的口号,如今早已成为现实。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景阳村在两任村书记的带领下,成功走上了致富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