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缆车出入云海。 程天赐 摄
爬华山会上瘾,因为着迷于那份艰险刺激。
华山天下险,可不是浪得虚名。它以一整块巨大花岗岩构成的巍峨山峰,卓然耸立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水河与黄河交汇处附近。鬼斧神工,壁立万仞,高插云霄,气象万千,成为华夏民族意志力的象征和华夏儿女认同的精神标识。它的审美意象,与伟岸、胸怀、骨力、气节、眼界、神韵、风致相关联,让平凡如我者心生向往,愿匍匐于它坦荡坚实的脊梁,像赤子攀援敬爱的父亲一般,恣意吮吸它的精神营养,期望增加些胆气、见识、修为和格局。
华山在五岳中海拔最高,石作莲花云作台。古人难以接近,想象上面是神仙出没的地方。《尚书》载,华山是“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唐代诗人张乔诗云:“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诗仙李白以极富想象力的手法,描写华山的巍峨壮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宋人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清代袁枚咏叹:“太华峙西方,倚天如插刀。闪烁铁花冷,惨淡阴风号。”皆极言华山的险峻清奇。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妙笔虚构“华山论剑”的剑侠世界,让江湖英雄置身奇险华山,比试武功高下,谈论武学之道,从此,华山更添一层英气、豪气和义气。
自古华山一条道。悬崖绝壁上凿石为梯,人攀爬在石级上,绝壁纳双踵,白云埋半腰,两旁古松倒挂,苍鹰盘旋,心中不免有几分惴惴,但更涌起万丈豪情,后退是懦夫,上登有望做好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意志力的自我考验测评,有谁愿意临阵退缩呢!华山道就像一座天梯,循着它,仿佛找到了与天对话的阶梯;登上它,仿佛现在就能看见炼石的女娲、填海的精卫,刑天正舞着干戚……
史籍记载,华山在汉代还没有上山的路。此后各朝开辟,分段渐进。直到唐朝,才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出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路,也是今天徒步上山必经之路,从玉泉院出发,经五里关、青柯坪至回心石,再爬上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金锁关等非常狭窄、陡峭的路段。千尺幢穿行于极陡的石缝间,向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每级石阶只容勉强侧放脚掌,必须握住铁索,手足并用攀登。老君犁沟传说从前此地无路,太上老君驾青牛过华山,见其艰险,挽铁犁耕出此道。“犁沟”谐音离垢,表示经过一番努力,登高望远,身心脱离尘垢,精神气质得到升华。
华山的苍龙岭两边都是深谷,绝壑千尺,岭上有“韩退之投书处”摩崖题刻。据说,唐朝中期,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潮州途中曾登上华山。下山时因山路太险,被困在山上。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想到自己坎坷遭遇,他不由得放声大哭。随后又写了一纸求救信投下山崖,被采药者发现,报告了县令,县令派人才把他救了下来。这段著名人物的尴尬糗事,曾被多少世人当作笑谈,但我倒觉得韩愈老先生益发真实可爱。不管多么有名的人物,内心也有柔软脆弱的时刻,也有人生的得意失意,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都像个孩子。感谢韩愈老夫子,让我们看见人性本真的一面——名士尚且如此,普通人自然也就能够鼓起自信,不气馁、不妄自菲薄,平等看世间,获得一种自我肯定和内心的从容。
如今上华岳已不再难。从山脚到北峰、西峰各有一条索道,多数人会选择乘缆车穿行进出云海,履险如夷,历幽谷奇岩,听风鸣泉漱,赏异木珍葩,不觉已置身太华仙境。
眼前云台、玉女、朝阳、落雁、莲花五峰耸峙,有如天外飞来。云台峰为北峰,四面悬绝,巍然独秀。峰上有真武殿、焦公石室、玉女窗、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皆伴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朝阳峰为东峰,峰顶朝阳台,居高临险,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玉女峰居中,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杜甫《望岳》诗云:“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即说此处。莲花峰在西,峰巅有巨石形状似莲花瓣。西峰上的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守身崖等,相关传说扑朔迷离,尤以拍摄成电影《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甚广。最高峰落雁峰,也称南峰,海拔2154.9米,因每年南回北归的大雁憩息于此而得名。峰侧长空栈道,相传是道教华山派宗师元代贺志真为了静修成仙,在万仞绝壁上开凿洞眼,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这里是爱好探险者的天堂。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眺望,八百里秦川,黄河渭水如丝似带,真正领略到华山高峻雄伟的气势。
也许因为华山险拔峻秀、傲骨铮铮,却又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风物掌故、神话传说、摩崖题刻等绚丽奇特,杳渺浪漫,我总觉得华山像一位华服博冠、衣袂飘飘、气质高华的美男子。他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元绘画中走来,有行吟泽畔、忠贞爱国诗人屈原的高洁灵魂,有飘逸浪漫、“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李白的仙风道骨,也有一步一个脚印、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百姓中间传承搏动的基因血脉。
华山之美,令人一见而开心怀、换神骨。
登过华山,考验了脚力和意志,见识了奇险壮伟的景物,胸中有丘壑,此后看世事人生、艰难困苦、得失荣辱,当别具一副超然的胸襟视角,能负重担当,不为一叶障目,不再把针尖儿大小的眼前利益看得比磨盘还大。所以,当地百姓把娃儿能独自登华山了,视为长大成人的标志。而对于远道而来者,登华山,又何尝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