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标题导航 |
 |
· | 浙江温岭 “红色旋律”奏响首届新坦“村晚”
| |
· | 贵州桐梓 茶博士助推老鹰茶文化
| |
· | 京韵非遗课题研究成果促进北京高跷秧歌传承发展
| |
· | 山东高唐 说说唱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 |
· | 首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研讨会在河北怀来举行
| |
· | 文旅小镇:“慢时光”中的点睛之笔
| |
· | 千年水驿“一日游” 走进新生铜罐驿
| |
· | 湖南溆浦:文旅小镇出深山 瑶族古院韵味长
| |
· | 河南新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
|
|
|
|
|
京韵非遗课题研究成果促进北京高跷秧歌传承发展 |
|
周泓 |
|
北京高跷秧歌舞蹈历史悠久,是首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前不久,《京韵非遗五斗斋高跷秧歌的传承发展之路》在本报刊登后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让更多读者了解到高跷秧歌这一老北京非遗民俗舞蹈艺术。 该文作为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北京五斗斋高跷秧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XJD-KT2019-YB05),作者马健昕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多年致力于美育教学和非遗舞蹈的研究。近年来,她聚焦北京非遗舞蹈的发展现状,走近非遗传承人,进行田野调研,对已经离开观众视野许久、濒临失传的北京五斗斋高跷秧歌和海淀西北旺高跷秧歌等民间艺术的传承路径,进行创新性研究,取得一定成绩。马健昕表示,今后将依托北京联合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和北京学研究基地的丰富资源,从北京高跷秧歌的舞蹈本体研究出发,进行深入系统地整理发掘。同时,在学校开设以高跷秧歌为实践内容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民俗文化认知与实践的舞台,努力使北京高跷秧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以重振与复兴。 周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