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工程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人民智慧和创造性建成的历史伟业。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已全面发挥出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正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助力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谱写了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过去,饱受荆江“九曲回肠”水患滋扰的两岸人民,急需在长江建设一道防洪屏障,控制上游洪水。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大江截流,三峡工程一期完成。2008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20年,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至此,三峡工程伟大建设历程画上圆满句号,中华民族百年三峡梦想,圆于今朝!
治水兴邦、泽被人民。“三峡工程有明确的防洪任务,主要作用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10年到20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兼顾提高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能力。”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介绍,“自2010年以来,三峡工程连续10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可能出现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当之无愧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
走进明亮宽阔的三峡左岸电站厂房,14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的机头一字排开。坐拥32台巨型机组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一年电站可生产约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相当于10余万公顷的阔叶林在吸收二氧化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抗疫保电的关键阶段,从三峡电站送往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的清洁电能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为受电地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电力保障。
三峡展览馆内,中华鲟和白鲟的生物标本非常醒目。为加强长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护,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与三峡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长江水域生态修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方面深化合作。
自2011年起,三峡水库已连续9年开展促进葛洲坝下游河段漂流性鱼类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通过营造人工洪峰,为长江四大家鱼产卵繁殖创造有利条件,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绚烂的长江三峡文明史中,三峡工程不仅是治理长江水患、航运畅达、绿色发电的综合枢纽工程,更是逐步实现人水和谐的民生工程。三峡工程将继续发挥综合效益,以“国之重器”之名,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