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港沿镇鲁玙村睦邻点制作传统的虎头布鞋,读书看报。
崇明在渐渐“老”去。
沿岛上最长的干线公路陈海公路自西向东行进,海棠花、油菜花、郁金香等各色花朵铺陈着盎然春意,但田间地头却多是劳作的老人,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作为上海市最年轻的区,截至2020年底,崇明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26.08万,人口老龄化程度达38.6%,高于上海全市老龄化的平均水平,在郊区中排名第一。
同时,30%的森林覆盖率和90%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让崇明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宜居之岛。这里在2010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全国第15个“中国长寿之乡”,目前岛上有百岁老人153名。
“实际上,在崇明常住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因为很多年轻人都到市区打工去了,村里基本没有年轻人。”崇明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施金星直言。
欠账多、需求大、担子重,这是摆在崇明面前的养老现状。如何让日渐壮大的老年群体在这座“长寿之乡”安享有保障、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崇明立足现实、打通“痛点”、补齐短板,打造了一套精准对接当地需求的“精细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小沈,老伴过世后,我一直跟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但婆媳关系不太好,女儿又在市区生活,照顾不了我。我的身体状况不好,养老金不多,子女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在港沿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位阿婆向港沿镇政府事务办职员沈航天咨询养老问题。
“您目前的情况适合机构养老,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帮您联系咱们港沿镇的公立敬老院。”沈航天说,“您是低收入人群,可以申请养老服务补贴,您的农村养老金加上老年综合津贴,完全可以承受敬老院费用加伙食费了。”
“原来现在政策这么好!”看到沈航天为她定制的养老方案,阿婆决定入住敬老院。
在新海镇跃进新村,居委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朱彩珍利用她对养老政策的了解,帮一位80多岁、身体状况欠佳,但又不愿去养老院的独居老人解决了日常无人看护的难题。她告诉老人:“我可以帮您申请长期护理保险,每月能为您提供21-28个小时不等的居家上门服务时间,在费用上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沈航天与朱彩珍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上海市金牌养老顾问。
按照沈航天的解释,养老顾问是老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政策的传播者、落地者。像老年综合津贴制度、长护险制度、“老伙伴”计划、居家养老政策等各类为老服务的政策和制度虽然都是公开的,但有些老人子女不在家,本人文化水平又低,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政策。需要养老顾问根据每个老人具体的情况和需求,把政策的精髓提炼出来,告诉他们有哪些选择,再根据他们的意愿,定制个性化的养老方案。
据了解,崇明目前已实现养老顾问全区全覆盖,共设有村居养老顾问点343个,注册养老顾问共计808人。他们大多由当地为老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相较于从外面聘请专职养老顾问,这些人不但通晓各类政策,擅长对接各项公共资源,还更了解当地风俗人情。
“农村是熟人社会,一些老人很忌讳去敬老院,一是认为那是无儿无女或子女不孝的老人等死的地方,二是因为以前的敬老院各方面水平确实不行。”崇明区民政局副局长杨中建介绍说。
目前崇明共有47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家。这些公办养老机构普遍建设时间久、空间窄小、硬件设施差,因此,2018年、2019年崇明对19家郊区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安全性和适老性改造,改善了这些养老机构的住养环境、住养体验。
正是依靠养老顾问们的耐心沟通,不少老人开始接受养老服务新观念、新模式,挣脱了“敬老院就是等死的地方”“要面子”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把好的养老服务政策和资源传递给家属和老人,让供需实现有效对接,才能让养老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朱彩珍说。
从竖新镇油桥村长者食堂出发,63岁的沈世娟和另一位同事每天会骑着电动车,将中餐和晚餐两顿饭送到村里的61位老人手中。最远的路程10分钟,她俩一个半小时内能送完餐,饭菜统一装在保温盒、保温箱中,保证每位老人每餐都能吃上新鲜、热乎的饭菜。
84岁的沈玉英如今每天都会准时守在家门口,迎接沈世娟这位特殊的“外卖员”。“我年纪大了,烧不动菜了,家里人也没时间顿顿给我做新鲜的。”沈玉英说,“长者食堂送来的饭菜又好吃又划算,饭盒还统一回收消毒,都不用我自己洗,真方便!”
沈玉英享受到的是油桥村从去年12月22号开始试运行的助餐服务。据油桥村党支部书记施红柳介绍,目前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申请这项服务,每餐有两荤一素一汤,由村里的长者食堂制作,老人仅需支付6元,其余则由政府补贴。
“我们村户籍人口是2450人,60岁以上老人有1100多人,老龄化接近45%,80岁以上老人有180人左右。他们对助餐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从媒体上或者是亲朋好友那里得知其他乡镇有老人送餐的服务后,常来村委会咨询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有这方面的服务。”施红柳说。
为更好解决老年群体的日常用餐问题,油桥村经过多番考察,引入第三方公司,创办了公建民营的油桥村长者食堂。“我们先启动了针对本村老人的服务,运营3个多月以来,已覆盖到周边7个村220个老人。”施红柳说。
据了解,为更好地解决当地高龄、独居、纯老家庭以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的日常用餐难问题,截至2020年底,崇明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已增至92家。同时,当地正积极推动各乡镇在辖区内至少建设一家社区长者食堂,以村居为单位设置N个老年助餐点,在农村地区构建“1+N”的助餐服务网络。并且,从2019年起,依照《崇明区养老服务“三项”补贴实施办法》,区财政按照每餐1元的标准和年度实际供餐量给予运营补贴。
以绿华镇为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为例,该镇助餐服务面向60岁以上老人,每村配备一个送餐员,每餐含一大荤一小荤两个蔬菜一份汤,成本在15元左右,老人每餐仅需付7块钱,低保低收入老人费用还能减半。据绿华镇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姚晓一介绍,除区级财政补贴外,镇政府一年还会补贴25万元。
“长者食堂运营以来,助餐服务各方面都得到大家的欢迎。但关键问题是,它能够开多久?如果完全靠政府资金补贴,这样的食堂服务不可持续。”施红柳表示,油桥村引入有实力的第三方市场化运营主体,就是希望能探索出一种可持续、长效的助餐服务体系。
“在长者食堂旁边,我们还设有能够承办酒席的乡村喜堂,期望以这部分收入真正带动长者食堂的可持续运营,让我们村的老人能够安心吃好饭。”施红柳充满期待地说。
在港沿镇鲁玙村的睦邻点,4位阿婆正一针一线制作着一种叫“虎头鞋”的儿童布鞋。鲁玙村党总支书记杨静娟说,这本来是崇明岛上几近失传的民俗文化手艺,但通过睦邻点这个平台,老人们把文化传承了下去。
鲁玙村的睦邻点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各种报纸书刊读物,也有各类科普展览。“我们把环境弄好了,平常村里的老人吃好饭,就会到这里来交流。”杨静娟说,“每到传统节日,我们会组织村里老人开展各种活动。今年元宵节的时候,我们组织老人猜灯谜,给老人煮汤圆;村里81岁的老党支部书记每个月还在这里召开党小组会议,带领老党员们学习党建知识……”在杨静娟眼里,依靠睦邻点,村中老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有意义。
目前,崇明区共有长者照护之家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29家,日间照护中心37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439家,示范睦邻点305个。这些场所既保障了老人的日间生活照料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慰藉等服务。
除此之外,在老龄化程度达46.32%、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达15%的新海镇,智能设备还被创新性地引入到了养老服务中。
“在我们镇,很多老人的子女都居住在上海市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传统的养老方式难以支撑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紧急情况无人知晓的情况较为普遍。”据新海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王维嫣介绍,该镇去年投资近200万元,落地了“智慧助老”项目,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以“智慧平台+手机APP+健康一体机+智能手表+互动大屏”五大模块,形成数据记录、远程监护、便民服务、信息整合的服务闭环,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娱”四位一体的智慧助老服务。
自从引进了健康一体机,新海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跃进分中心变得更热闹了。老人们时不时就过来量个血压,测个血糖、血脂、胆固醇。他们不但可以在互动大屏上阅读结果,体检报告还能保存留档,便于日后做对比。
而对于该镇351名领到免费智能手表的75周岁以上独居老人来说,这种有电子围栏、一键呼救、血压,心率,睡眠监控、报警功能的智能手表,有时能成为他们的“救命表。”
“智能手表能将老人的身体情况实时传送到‘智慧平台’及家属的手机APP中。比如说老人今天血压比较高,子女会收到提醒。如果子女离得远,老人或子女可以通过手表向居委会呼救,我们第一时间赶到老人那里,进行应急处理。”王维嫣说。
“智慧助老”项目自去年8月推行以来,共有1284位老人通过“健康一体机”进行身体检测,形成健康体检报告;通过“智能手表”共收到324条健康类告警信息,15条紧急呼救信息,及时救助1名老人送医治疗。
为了让老人能用、会用、乐用智能手表,居委会干部还会对老人及他们的子女进行培训,未来还会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让老人们养成坚持佩戴的习惯,“让老人的健康安全尽在掌握,让子女的牵挂不再有距离。”王维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