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青海注重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这3个关键问题,面向基层、把握关键、上下联动,下好“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近日,青海省格尔木市黄河路街道党员活动室里,传来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声音。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党课。
“学习党史,内容上学的是党的光辉历程,本质上学的是党的初心使命,最终领悟的是党的道路方向……”讲党课的是位老人,名叫张景奎,是黄河路街道党委红色讲师团的一员。
74岁的张景奎已有52年党龄,1984年,他来到格尔木支援青藏铁路建设。他说,以前条件不好,都把书揣兜里抽时间看,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更要把历史学习好。
聚焦“谁来讲”,青海聚合各级各类宣讲力量,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宣讲队伍,组织省级21名“理论名嘴”、市级100名宣讲骨干、县(市、区)级以下1000名乡贤名人,形成高标准、多层次、宽领域的宣讲员“211”梯队,准确把握不同群众思想特色和接受程度,科学运用宣讲力量,开展分众化宣讲,增强针对性。采取集体备课、课前试讲、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入开展宣讲。
“不仅要提升专业化宣讲水平,还要打造特色宣讲团队。”据青海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通过举办党史宣讲业务培训班,邀请党史专家进行宣讲辅导;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名师工作室”等孵化培养青年宣讲骨干,提升宣讲能力;在各类学校师生中选拔能讲、会讲、爱讲的宣讲专干,以“每月一讲”形式深入班级、学院开展宣讲,组建“夏都之声少年宣讲团”“小红星宣讲团”等志愿宣讲队伍,打造特色宣讲团队。
玉树州治多县涌现出了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草原老民兵查吾·扎西东周、女兵英雄才仁求措等一大批英雄模范。
为大力弘扬和践行“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治多县委把主题党日“课堂”设在英雄纪念广场、党性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通过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党史故事、开展党史教育,确保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以党史洗涤心灵、以党史激励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党史学习中,青海注重整合各类宣讲场地,用活用好红色资源,玩儿转“指尖”新媒,实现宣讲全域覆盖。
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为基地,开设“信仰的力量”红色讲堂。打造30余个村史馆,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系列活动,形成广覆盖、有特色的宣讲课堂。
先后邀请中央和省专家开展各类大型报告会50余场。发挥“头雁效应”,全省2000多名党组织书记纷纷上讲台带头宣讲。
与此同时,用活新媒体,开设移动学堂。依托“学习强国”青海分平台、“大美青海云”等新媒体矩阵,开展“指尖”学习宣讲,举办“学习打卡我来了”线上交流活动100多场次。在全省200余家地区和部门单位的新媒体端设立“党史大家说”等专栏,“线上学堂”定期发布精品课件、微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实现一次宣讲、多种传播、随时可看。
西宁市深度打磨音乐剧《花儿·少年》《湟水河畔》等一批精品力作,汇编《百名杰出人物风采录》,重点推出纪录片《见证》《河湟红心》等,确保党史学习教育高标准动员起步、高质量推进落实。
海西州、果洛州、刚察县等组建“双语宣讲团”,宣讲人员通过拉家常、讲故事等形式开展面对面宣讲。
果洛州各县编印通俗易懂的藏汉文“口袋书”送到干部群众手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历史。
连日来,青海各地运用讲台宣讲、庭院宣讲、炕头宣讲、百姓心声座谈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以说、唱、舞、演的形式,增强宣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充分发挥“马背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等基层宣讲队伍灵活机动特性,突出小范围、近距离和短时间,打造“30分钟话党史”微宣讲,把“大喇叭”变成“随身听”,让“黑板报”变成“朋友圈”,先后组织开展“小康社会感谢党”等主题宣讲活动1000多场、受众十多万人次。
有滋味“文艺讲”突出通俗化。以“党史+文艺”的形式,把“大道理”翻译成“青海话”,创编花儿《共产党的恩要记着哩》、京剧《七个月零四天》等作品,开展各类文艺宣讲100余场、受众8万余人次。全覆盖“云宣讲”突出可视化。省级融媒体中心建立“云宣讲”直播平台,以“网络+宣讲”的形式,开启云端宣讲模式。“云宣讲”设立分类清晰、主题精练的直播“菜单”,群众可以随时根据需求“点单”和在线提问交流,变面对面宣讲为“屏对屏”云端互动,截至目前已直播12场、总访问量超过2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