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有一片美丽神奇的草原,叫“金银滩”。夏天,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星星点点,闪耀在碧草间,金银滩由此而得名。
金银滩上有座城,叫“原子城”。这是由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这里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作为原子城历史的集中浓缩——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原子城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以特有的内涵,传承着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展厅展出了当年基地车间的《保密守则》,以及当时基地职工及其家属使用过的各种证件,如工作证、出入证、购物证以及家属出入基地使用的通行证。这些极其普通的物件,向我们诉说着当年那段峥嵘岁月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
1957年10月开始,中苏专家组负责厂址选择。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相关专家综合考虑了金银滩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认为这里水源丰富、四面环山、交通便利、利于搬迁。最终,核武器研制基地就选定在金银滩草原,对外称青海矿区。
“故土难离,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舍家为国,远迁他乡,至今想起来,令人起敬。”马清芳介绍,60多年前,居住在金银滩上的1279户牧民搬迁。临走时,他们根本来不及带上自己全部的家当,甚至连帐篷都没有带,只是拿起简单的行李和锅碗瓢盆,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世居的故土。
随后,大批科学家、技术人员、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告别亲人,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集聚草原,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展原子弹攻关会战。
经过数万人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庄严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原子弹与导弹结合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由221基地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群人,一段路,一个又一个奇迹,写就了221基地那段不平凡的光辉岁月。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221小区里,居住着很多当年在221基地工作过的退休老职工。李永溪就是其中一位。敲开李永溪老人的家门时,他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毛泽东》。
今年86岁的李永溪老人,身形瘦削,思维敏捷,曾上过朝鲜战场,又赴东北学习鱼雷、航弹等技术,1959年,他从山东潍坊老家来到青海,在221基地一区管理处工作。
“当时出于保密考虑,我的主要职责是在厂区附近开垦农田,别人问我们是啥单位,我们就说是农场,这主要是为打掩护。”回首当年火热的岁月,86岁的老人激情满怀,“没有当年原子弹、氢弹的成功,就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如果现在需要,我还能干。”
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221基地的决定。基地退役并移交地方以来,海北州委、州政府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大原子城建设力度。
昔日守卫森严的军事禁地,如今已成为青海的旅游胜地。但使命与光荣从未远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伴随着“西部歌王”王洛宾那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在的原子城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迎来了四海宾客。
如今,行走在海晏县西海镇,不时会看到当年221基地的遗迹,金银滩草原重归宁静,牛羊遍地,牧民们迎来了快乐、祥和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