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沿着北山路徜徉,走进“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仿佛一个时光隧道,将画面拉回60多年前的那些时光。
1953年底,离京赴杭的专列上,毛泽东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楼,正是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的旧址。这座民国时期的旧宅中,会议室、会客室、办公室,依旧保持着昔日容颜,脚踩吱吱作响的棕红木地板,还有那泛黄的图文档案、珍贵的历史资料……人们静静驻足,那些有关“五四宪法”的记忆被唤醒了。
“抵杭后,主席就住在西湖边的刘庄1号楼,每天午后3点出发到这里的平房办公,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毛主席曾经的办公室,讲解员夏文玲动情地介绍,“这里有世界各国宪法,都是主席仔细阅读研究过的,在这里,他度过了77个不眠之夜。”
杭州这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北京方面也在为宪法的诞生奋勇拼搏。有次凌晨两点,毛主席还致信刘少奇,提交二读稿,要求印发各同志阅看。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毛主席都亲自参加讨论,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很多条款还是他亲自起草的。
1954年3月至9月,宪法草案又经历了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特别是6月14日正式发布后,更是引起了全国各界1.5亿余人的学习讨论。历时近3个月,共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1/4的公民参与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都极为罕见。
毛泽东对起草宪法确定的指导方针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并且,他还要求宪法文风必须让能听的人听懂、能看的人看懂,让老百姓都能理解宪法。“搞宪法是搞科学”这一著名论断,正是在那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当时为了向老百姓宣传宪法草案的报告大纲,中宣部还专门制发了面向一般干部、工人和城市居民,面向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两个版本。考虑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更是利用广播、海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197名代表,1197张同意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获得全票通过。到了1982年,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此后,现行宪法又经历了5次修正,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要求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由此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在栖霞岭馆区,正在举办的是一场主题为“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的展览。通过“什么是宪法”“宪法规定了什么”“宪法如何实施”3个单元,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地为参观者解读宪法内容、讲述宪法故事,让观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展览的一幅幅文图、一段段视频、一个个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各项事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必须依靠宪法来保障。而宪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人民群众中,就在我们身边。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告诉记者,开馆4年多以来,北山和栖霞岭两个馆区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26万人次,平常也会不定期举行宣传宪法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今年春节,以虚拟全景展馆为基础,该馆还开展了“浙”里过年乐寻“法”宝、“浙”里过年灯谜学法的线上活动,用最亲和的方式宣传庄重的宪法,让宪法精神印刻在每一名公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