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观点 日期:20210324
设好土地流转“防火墙”并不是捆住手脚 “如何睡个好觉”不该成为一道难题 图片新闻 如何缓解回流儿童的“水土不服” 对天价彩礼和推波助澜者说“不” 健身器材建在农田里的一幕别再上演 要补齐农村消费维权短板
  003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设好土地流转“防火墙”并不是捆住手脚
· “如何睡个好觉”不该成为一道难题
· 图片新闻
· 如何缓解回流儿童的“水土不服”
· 对天价彩礼和推波助澜者说“不”
· 健身器材建在农田里的一幕别再上演
· 要补齐农村消费维权短板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3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何缓解回流儿童的“水土不服”

朱一鸣

  日前,全国知名考研辅导老师张雪峰离开北京去苏州发展的消息登上热搜。至于离京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据他本人讲,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事实上,在很多城市,很多家庭都面临这一问题,尤其是很多农村家庭中都面临着由于城市人口疏解、家庭返乡决策、异地中高考限制政策等外部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流入城市继续上学的问题,而这也是引起大家的热议和思考原因之一。因各种原因使得父母不得不让孩子回流至户口所在地上学,这些学生就成了“回流儿童”。所谓回流儿童,泛指那些至少有过一次异地生活或求学经历,但由于某种原因返乡读书的学生。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有过流动经历的比例约为1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回流儿童。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关报道和调查显示,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回流之后,将面临新的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一般很难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和心理上的适应和转变而表现得“水土不服”,严重的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等问题。

  2020年12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全面梳理了2019年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下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概况,特别关注了回流儿童返乡后面临的受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困境,并总结了多地针对回流儿童的教育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负责报告中的“回流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课题。他对河北和四川的1.7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近80%的儿童回流后即留守;与“非回流儿童”相比,回流儿童由于短时间内存在语言壁垒而更少被老师关心,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欺凌;学习教材迥异,带来学业融入难,进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留级比例较高,约为22%;生活方式和学校文化不适应带来的抑郁风险高达64.26%。

  现实案例表明,倘若回流儿童得不到及时的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其学习成绩会快速下滑,心理压力会逐渐变大,最终不利于他们的学业和心理发展。笔者调研发现,多数家长为让孩子尽早地融入户口所在地环境,减轻回流儿童的“水土不服”,而选择尽早回流。而且,有些回流儿童看待问题的视角日趋“早熟”,其价值观有待矫正。

  孩子是每个家庭,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数量庞大的回流儿童,他们的境遇和实际需求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为确保回流儿童的健康成长,缓解他们的“水土不服”,笔者认为,家庭、学校和政府可从多方面着手,多侧发力。

  家庭尽量做到关怀不要缺位,帮助回流儿童缓解“水土不服”。从个体家庭看,在回流儿童学习和生活方式转换阶段,父母应及时倾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应对困境时有情感支撑和沟通渠道。从大环境上看,“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了乡”是家庭面临就地陪伴和外出就业矛盾的集中反映。近年来,国家也在推动落实举措,缓解这一矛盾。比如,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回流儿童家庭应抓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时代契机,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就地就近就业。

  学校应着重提升人性化教育水平,疏导回流儿童克服“水土不服”。首先,针对回流儿童的学业不衔接问题,不仅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还要督促引导学校开展课后辅导、编写具有针对性的辅助教材,帮助回流儿童在适应新学校的缓冲时期,尽快适应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重视回流儿童的文化融入问题,提升回流儿童的学校和社会文化交融能力。比如,可积极创造本地儿童与回流儿童沟通的机会,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避免侵害性事件发生。另外,还要重视回流儿童的心理疏导教育,对学生出现的抑郁、焦虑和低自尊等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提早介入,帮助其正视当前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其身心健康。

  要坚持政府主导改善教育公共服务,避免回流儿童出现“水土不服”。在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下,针对流动儿童入学问题,有些地方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修订和完善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积极推出“积分入学制”和“材料准入制”等方式,缓解了流动儿童平等进入公办学校的政策性障碍。另外,还通过不断改善教育公共服务,尝试和探索了异地儿童就近入学实践,有效避免了儿童回流出现“水土不服”的经历。以上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同时也要继续探索更多具有多样化、适应性的办法。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通过扩大学位供给、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政策、加强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等措施,解决异地儿童入学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