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0323
沙石峪:愚公精神谱写新篇章 莫河驼场:转型升级续写新辉煌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构建新型种业生态平台 以实践成果展现学习党史成效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沙石峪:愚公精神谱写新篇章
· 莫河驼场:转型升级续写新辉煌
·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构建新型种业生态平台
· 以实践成果展现学习党史成效
·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3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沙石峪:愚公精神谱写新篇章

王双利 宁川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50多年前,河北沙石峪就已名声赫赫。这个燕山环抱之下仅127户人家的小村庄,短短几年间竟然接待过来自167个国家的1.2万多名国际友人,其中包括4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党的十八大以来,沙石峪更是观者如流、访客如云,每年有10万人次到此抚今追昔,感受红色精神。

  这里曾创下“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这里的人民被周恩来总理赞为“当代活愚公”……从解放初期至今,河北省遵化市新店子镇沙石峪村党支部四任班子、几代村民立下“愚公志”,卓绝奋进,把坚硬青石板变成了粮食高产田、把荒凉坡岭地变成了丰收林果园、把偏僻深山村变成了热门旅游地。

  

  青石板上造良田

  站在高点眺望沙石峪,会发现栽满葡萄的梯田很是特别:几乎每条葡萄架垄前,都并行着一列青石墙坝,从山顶到坡底,一层层、一道道,如同标准的地形等高线。垒墙坝所用青石,全部取自土垄下的石板坡。当年在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等村干部带领下,乡亲们用钢钎、铁锤一块块凿开、一片片撬下,再一块块码放、一片片垒砌成墙。

  垒墙不易,取土更难。沙石峪最缺的反而是土。为了造田、为了找土,沙石峪人的豪情壮举难以想象。史料记载,1966年农历正月初三,沙石峪全体民兵就顶着风雪开上了北山。整个春节期间,他们白天在青石板上打石槽、砌石坝,晚上组织100多人从5里地外担来黄土,垫在石槽里造出梯田。当时大家算了一笔账:垫一尺厚的土,一亩地最少需要1000担,一担来回10里地就要走上万里路。十几天后,3亩梯田造成了,用了4600多担,行程总计3万多里。之后5年,沙石峪人更是动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地改造成5020块1100亩的大寨田。到1978年,沙石峪的粮食产量达到40多万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公斤。

  

  产业转型展新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沙石峪村步入发展新时代。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建起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采矿厂,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然而好不容易换来的绿水青山,却面临着污染加重的威胁。

  “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效益宁可不要。”2004年,“接力棒”传到第四任党支部书记周国军手中。上任不久,周国军就带领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达成共识,拆除了污染严重的碳酸钙厂,关停、搬迁了其他企业,彻底消除了污染源,并决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产业,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定向培育“玫瑰香”葡萄上。山坡上逐渐建起1200亩葡萄园,如今年产量已达360万斤,人均种植收入1.5万元。

  为了延长产业链,村里陆续组建了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石峪葡萄”商标,大力发展葡萄采摘;为进一步吸引游客,村里修筑了全长3.5公里的东山环村路,和原有的西山路形成全长6.2公里的环村闭合线路,采摘游客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果园前。

  

  红色旅游谋升级

  近年来,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沙石峪充分挖掘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正在走出“红色旅游+”的发展道路。

  2009年,村史馆扩建成为沙石峪陈列馆,近2000平方米的展区里,陈列着当年周恩来总理带外国友人参观沙石峪的珍贵照片、当年劈山造地的用具、历年获得的各种荣誉牌匾。从飞沙走石到经济腾飞,“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河北名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一项项荣誉,无不讲述着沙石峪人几十年的奋斗历程。

  如今,沙石峪村在东山旅游路栽植的1万余棵海棠树,与愚公洞、万国田和中阿友谊树等15处红色景点相映成趣,形成了高标准红色旅游景观带;张贵顺带领村民开创的“万里千担一亩田”,已成为游客体验青石板上铺土造田、春种秋收的活动场地;千层石、小人书等一批彰显“愚公精神”的红色文旅商品,深受游客喜爱;十多家独具特色的山村农家院成为游客休憩、食宿的好去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